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贊賞!
作者:毅品文團隊毅叔,歡迎轉發!
最近,一則外媒報道引發了廣泛關注:中國在戈壁沙漠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導彈防御測試,竟然一次性向同一目標發射了多達16枚彈道導彈,以此檢驗其下一代雷達系統。能否有效應對“飽和式攻擊”。該系統實現了關鍵技術突破,中國軍事科學家將其描述為早期探測、精確測量和準確報告——這對于消除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和具有誘餌或多個可獨立攻擊再入飛行器(MIRV)的先進威脅至關重要。
“飽和式攻擊”這個詞聽起來就讓人感到緊張。簡單來說,它指的是攻擊方在短時間內發射大量導彈,試圖突破防御方的攔截系統,就像潮水一般涌來,讓防御方疲于應對,最終打掉目標。去年10月,超過30枚伊朗彈道導彈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空系統防御,擊中了以色列的內瓦蒂姆空軍基地,雖然造成的實際損害有限,但卻像一塊醒目的傷疤,暴露了即使是最先進的導彈防御系統,在面對如此密集的攻擊時,也并非無懈可擊。
那么,中國這次測試有何特別之處?據相關公開論文顯示,這16枚彈道導彈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被新型雙波段(S波與X波)相控陣雷達成功探測和追蹤,理論上攔截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更令人矚目的是,這款雷達能夠同時追蹤31個目標,并優先處理其中7個最具威脅的目標。這無疑標志著中國在反飽和打擊能力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測試首次揭示了中國的陸基預警雷達能力。該雙頻段系統類似于美國海軍的 USNS Howard O. Lorenzen 導彈跟蹤艦,結合了廣域監視(S 波段)與高分辨率瞄準(X 波段)。
我們不妨對比一下。以色列引以為傲的“箭式3”導彈防御系統,雖然性能強大,但在面對飽和攻擊時,如何高效地識別和優先攔截真正的威脅,仍然面臨挑戰。而中國的新型反導系統,據稱不僅能追蹤常規彈道導彈,還能區分真假彈頭,甚至在飛行過程中采取干擾等對抗措施。此外,一次演習就動用16枚彈道導彈,其成本之高也側面反映出中國對于提升導彈防御能力的堅定決心。
在國際戰略格局風云變幻的當下,中國面臨的導彈威脅確實不容忽視。一方面,美國近年來動作頻頻,不僅解除了中程導彈系統的限制,加大了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就在不久前的3月份,中國外交部還公開表示堅決反對美國在亞洲部署中程導彈系統,認為此舉不利于地區和平穩定。另一方面,在高超音速導彈領域,美國也取得了一些進展,這無疑給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帶來了新的安全挑戰。根據一些軍事媒體的報道,中國自身也在積極發展包括高超音速導彈在內的先進武器,以應對潛在的威脅,并在2025年1月就傳出完成了新型高超音速空對空導彈的最后測試,據稱這款導彈能夠對美國的B-21隱形轟炸機構成潛在威脅。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解放軍此次進行的抗飽和導彈防御系統測試,就顯得格外具有戰略意義。事實上飽和式攻擊已經成為我們對付敵人導彈防御系統的有效武器之一,尤其對中國這樣一個制造業大國,能用鋼雨洗地這種方式解決對手的,就一定會用。解放軍早有一種說法就是從朝鮮戰爭之后,解放軍就患上了一種“火力不足恐懼癥”,對導彈也是如此。如果一發導彈解決不了對手,那么就用十發,二十發,總有能解決對手的時候。但我們能這樣對付敵人,敵人也一定會用同樣的招數對付我們,因此這次的實驗就顯得特別有必要。
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上的展示,更是中國未雨綢繆,積極應對未來潛在風險的重要舉措。擁有可靠的導彈防御能力,就像是為國家安全構筑起一道堅固的“盾牌”,能夠在關鍵時刻有效保護國家領土和人民安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戰略威懾能力,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當然,軍事科技的發展永無止境,“矛與盾”的較量也將持續上演。面對日益復雜的安全環境,中國在導彈防御領域取得的這一進展,無疑為我們增添了一份信心和底氣。未來,我們期待看到中國在國家安全領域取得更多突破,為構建更加安全穩定的世界貢獻力量。喜歡本文的朋友還請多多分享轉發,大家有什么有趣見解,歡迎訂閱本號并在下方留言討論!(本文為毅叔說世界系列,感興趣的朋友,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毅叔說世界系列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