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項溫暖的事業,需要愛心澆灌。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這條路上,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家庭的兒童、留守兒童、殘疾青少年及生活困難家庭的學生往往面臨著更多艱難險阻,需要承受更多來自身體、心理、經濟、世俗偏見等方面的壓力。為給予這些群體更多關愛和資助,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做出許多努力,讓教育帶著溫度落地。
01、豈曰無助?與之偕行
蔚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16萬。曾經,家庭的經濟困境總是束縛著一些農村孩子求學逐夢的腳步。為幫助生活困難家庭的高中畢業生輕裝前行,奔赴求學之路的更高殿堂,該縣在落實助學貸款政策方面下了許多細功夫。
“教育幫扶事關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關系著下一代的發展,我們要做的就是認認真真履行好‘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蔚縣教體局相關干部說,近年來,蔚縣始終將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按照“應貸盡貸、應助盡助”的原則,不斷優化貸款辦理流程,堅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
為提高廣大學生和家長對政策的知曉度,蔚縣教育和體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不斷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志愿下鄉”和各高中開展“兩節課”活動,廣泛宣傳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相關政策。為做好助學貸款受理點規范化建設,確保設施完備、人員齊全、服務到位,該縣采取“線上”續貸、“線下”首貸相結合的方式,實施精準服務模式,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為提升首貸辦理效率,該縣安排志愿者現場一對一指導首貸學生信息錄入與修改、整理審核材料以及電子合同的簽訂等工作。同時,該縣建立多個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QQ群,及時進行電話回訪、還貸提醒,為學生及家長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避免學生出現征信問題。
溫暖的力量需要接力傳遞。近年來,蔚縣每年都招募大學生志愿者,讓學生服務學生。大學生志愿者不畏炎熱酷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綻放青春的力量。參加過2024年助學貸款服務的志愿者小周告訴筆者:“去年的暑假非常有意義,通過參與助學貸款志愿服務,更加感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教育幫扶工作中的良苦用心。”
“真是一次暖心的體驗。本以為過程會很繁瑣復雜,時間會很長,結果發現是我多慮了。工作人員十分耐心、熱情,辦理過程非常順暢。”2024年暑期,蔚縣西合營中學高中畢業生小胡在蔚縣助學貸款中心辦理完生源地助學貸款后感慨不已。
事實上,小胡之前的顧慮也是蔚縣教體局一直關心的事。“好政策一定要溫暖落地,千萬不要在落實環節增加學生和家長的負擔。”這是蔚縣對開展助學貸款等教育幫扶工作的一貫要求。蔚縣相關部門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隨著辦理助學貸款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在助學貸款辦理高峰期需要排隊等候。2024年,針對這一情況,蔚縣教體局深入分析原因,并制定了一系列應對舉措:指導各受理點按高考志愿填報時間進行分階段、分批次辦理相關業務;增加辦理點服務窗口數量;創新實施精準服務模式,規范貸款流程,提升服務品質,切實解決了學生貸款辦理難、辦理時間長的問題。
“在未來的工作中,蔚縣還將致力于創新服務模式,實現‘最短距離、最快時間’的辦理流程,讓學生在辦理過程中感受到便捷和愉悅,讓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都能抓住改變命運的機會,點亮人生。”蔚縣教體局的相關領導表示。
02、豈曰無依?與之相擁
蔚縣蔚州鎮光明街北側,一座3層灰白色綜合樓的獨立院落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常年不斷。這里是蔚縣99名特殊兒童共同的家——蔚縣益海助學中心。
“在這里生活的孩子都是6周歲到15周歲的孤兒或事實無人撫養的兒童。”蔚縣益海助學中心主任孫秀梅介紹,該中心由華僑企業益海嘉里集團董事長郭孔豐個人捐資興建,蔚縣教育部門主管,蔚縣民政局協管,從2019年開始吸納第一批24人入住開始,一直為孩子們提供飲食起居、學業輔導、“親子”陪伴、生病照料、人生啟蒙等全方位的關愛,現已成為蔚縣開展教育幫扶的重要一環。
晌午,走進益海助學中心一樓,陣陣飯菜的香味撲鼻而來。此時,小萱(化名)正和她的小伙伴在食堂里圍桌就餐,有說有笑。
現在,12歲的小萱已經在這里擁有了很多朋友和親人。6年前,小萱的父母離世,她自此開始在益海助學中心生活。那時,她經常掉眼淚。這些年,她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燦爛。當有人問起她在這里的生活時,她總是笑嘻嘻地回答:“好著呢!”
蔚縣益海助學中心開展自然教育研學活動。
一句稚嫩、樸實的“好著呢”,言短情長,道出了這個“家”給予她的溫暖。在與益海助學中心的孩子們接觸的過程中,筆者深刻感受到了溫暖一詞在這里的具象化表達。有的孩子說,他生病手術時,一直有助學中心的家人陪伴,因生病落下功課時,助學中心還有老師專門幫助輔導;有的孩子說,這里的老師還會帶著她們挑選衣服;有些低年級的孩子說,這里的“愛心媽媽”還會幫他們剪指甲、洗衣服。
“我覺得,助學也是教育幫扶的一部分,益海助學中心就是要讓那些來自支離破碎家庭的孩子有家、有愛、有夢、有未來。”孫秀梅說,考慮到這些孩子的特殊情況,該中心非常注重營造溫馨氣氛,經常借助元宵節、填倉節、端午節等節日組織師生一起過節,適時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還時常通過種植蔬菜、“小太陽”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組織開展暢游植物園等周末活動,開設聲樂合唱、繪畫等課程,全面開發學生潛能。
除格外關心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生活學習外,蔚縣還為留守兒童打造了愛的港灣——益海兒童關愛中心。留守兒童入住后,該中心會通過“大手拉小手”愛心結對活動,開展思想交流、心理疏導,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關愛;給孩子們安排了語言藝術、手工藝術、探究性數學等素養課程,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設立“小候鳥圖書角”,組織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陽光心語室”、家訪活動增強家校共育合力,關愛中心通過“陽光心語室”,定期讓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父母視頻連線,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情感聯系。
得益于益海助學中心和益海兒童關愛中心無微不至的關照,這些孩子對生活更有信心,學習動力更足。2024年,由益海助學中心升學到縣城一中就讀的6名孩子全部被大學錄取,參加中考的4名孩子順利升入高中、6名孩子被揚州旅游商貿學校烹飪專業錄取。在益海兒童關愛中心,曾經多名進校時的 “問題學生”如今已轉變為優等生。
03、豈曰無期?與之星途
“誰說殘疾兒童沒有前途?”每逢夜深人靜之時,這個聲音都會在蔚縣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張國華的心底回蕩。
蔚縣特殊教育學校是為殘疾青少年照亮前行之路的燈塔。目前,學校里有164名學生,有的是先天聾啞,有的存在智力障礙,還有些是自閉癥患者。
“特教里的孩子身體都有問題,他們是無辜的,也是無助的。他們需要愛,更需要教育。”張國華說,讓殘疾青少年成長、成才是特殊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教育幫扶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面對殘疾兒童,蔚縣特殊教育學校將培養學生自信、自立作為工作重點,在常態化開展教研活動,持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基礎上,深入開展“醫教結合”“康教結合”活動,為殘疾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提供了有力的醫療支撐。目前,該校已與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開展了中醫理論培訓、康復理療實訓等活動。同時,該校還通過農業實踐基地、泥塑課程、日常生活能力養成等內容,全面培養孩子勞動技能、自理能力。
張國華認為,要做好特殊教育,每一位老師需付出更多的愛,要讓教育更有溫度。對于那些在無聲、黑暗、自閉世界中掙扎的花朵來說,每一縷愛的陽光都可能轉化為他們凌寒綻放的力量。張國華還記得,2022年剛到特教學校任職時,16歲的小魏一直在地上爬來爬去,他患有智力障礙,小時候摔過幾次跟頭就再也不敢站起來了。為了給足他安全感,康復老師跪下來,讓他用手去扒著老師的肩膀,一點一點地走。還不斷地鼓勵他“別怕,就這樣,別怕!站起來!站起來!”后來,小魏真的站起來了,現在已經可以正常走路了。
蔚縣特殊教育學校面對的不僅有需要進校治愈的孩子,還有需要送教上門的孩子。這幾年,該校的老師們長期奔赴在下鄉入戶的路上,對一些因身體原因無法到校上學的適齡青少年一對一提供送教上門,讓教育之光照亮每一個孩子的星空。
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指導的2022年殘健融合春節文藝晚會上,有一幅“虎年生肖圖”驚艷亮相,并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推薦下作為新春禮物走出了國門。這幅畫就出自蔚縣特殊教育學校自閉癥學生小軒之手。小軒對畫畫情有獨鐘,特殊教育學校因材施教,給他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和科學指導,讓他在畫作的世界中找到了情感出口,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目前,他已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
這些年,蔚縣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學生通過蔚縣特教這座橋梁走上了人生的坦途。聾啞學生李曉雪、馬曉敏參演的手語舞《星星你好》登上了殘奧會開幕式,兩人也都考上了長春大學,學生趙曉雷考上了黑龍江綏化學院,學生耿立斌考上了泰山醫學院,學生劉霞考上了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類似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很多。
來 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7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