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央視紀錄片《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動物在中國》的鏡頭定格在川金絲猴“大紅”躍過樹梢的金色身影時,吉林林海深處的近3萬臺紅外相機,正通過中國廣電700MHz頻段實時回傳東北虎影像。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吉林用“虎臉識別”科技和國內外2600萬次播放量的傳播成績,交出了一份“看得見”的生態答卷。
《國家公園小小世界》讓藏狐憑借方臉走紅時,吉林的生物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們正通過3萬臺紅外相機為虎豹建立“個體檔案”。這套覆蓋1.4萬平方公里的監測系統,以每平方公里2臺相機的密度,記錄下東北虎2.6萬次、東北豹3.4萬次的影像,AI個體識別準確率超90%。“看!這只雄性東北虎去年剛建立領地。”工作人員介紹,虎豹數量已從保護區成立初的27只虎、42只豹,增長至約70只虎和80只豹,活動范圍覆蓋80%園區。
央視紀錄片中白頭葉猴的大眼睛萌化觀眾,吉林的監測屏則呈現更硬核的成果:中華秋沙鴨連續7年現身長白山溪流成為水質“活指標”;鎮賚濕地每年吸引全球60%的白鶴停歇畫面被慢直播記錄。這些數據不僅登上各大新聞媒體,更讓保護成果肉眼可見——系統累計儲存野生動物視頻1500余萬條,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提供著中國方案。
隨后,吉林又將監測素材變成全網“爆款”。“狐假虎威”短視頻單條播放量突破1600萬次,與《回家啦!熊貓公主香香》的治愈系敘事形成跨次元呼應,網友戲稱“虎哥被迫營業”;在外媒平臺上東北虎豹的直播間,外國網友留言:“原來中國老虎這么悠閑!”截至目前,吉視傳媒在Facebook、YouTube等20余個平臺發布視頻1700余條,總播放量達2600萬次。
《中國新聞發布》所述“毛茸茸外交官”在吉林有了新注解:東北虎的低吼丈量著荒野保護力度,中華秋沙鴨羽翼凝結的冰晶折射水質純度。不同于BBC紀錄片里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這里的鏡頭更多展現和諧共生——梅花鹿與狍子在百米內各自覓食,野豬翻土促進土壤養分循環,這些畫面被網友戲稱為“佛系”動物世界。
當《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用4K鏡頭展現三江源時,吉林的“天空地一體化”系統正書寫另一種影像語言:3萬臺相機既是“呦呦鹿鳴”的科技延伸,也是“道法自然”的現代實踐。
小馬說:
從紀錄片里的詩化鏡頭到手機上的全民慢直播,從種群復興的科研數據到數千萬次播放的生態傳播,吉林正重寫保護敘事:當虎豹在慢直播中悠然踱步,當白鶴振翅的畫面連接起地球兩端,我們終于懂得——
最好的保護不是把自然鎖進保險箱,而是用科技打開一扇窗,讓所有人看見生命的美好與脆弱。
正如《莊子·知北游》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監測屏上跳動的數據流,既是物種存續的密碼,更是文明覺醒的刻度。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璐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