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一次就俄烏沖突發聲。4月7日,他罕見表示對俄羅斯持續襲擊烏克蘭“不滿意”,并透露美國正在努力促成雙方停火,“正在接近”。但和他一貫的表態一樣,言語模糊、缺乏實質內容,沒有時間表,沒有承諾,更沒有具體行動。所謂“斡旋和平”的姿態,不過是當下美俄關系劇烈震蕩下的一枚煙霧彈。
自2025年年初重掌白宮以來,特朗普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呈現出極端的個人主義特征。在俄烏問題上更是如此。一方面,他希望美國能主導戰后局勢安排,以繼續維持全球戰略影響力;另一方面,他又傾向于將援烏政策“瘦身”,試圖把這場戰爭甩給歐洲國家買單。在這套矛盾策略的折磨下,俄烏戰場既無法全面升級,也難以真正降溫,僵局延續,苦的是前線烏克蘭民眾和已然疲憊的歐洲援助體系。
特朗普在4月7日聲稱“正在接近”停火,但這并非首次類似表態。早在3月30日,他就因俄烏沖突久拖不決而對俄羅斯發出威脅,揚言將對俄石油出口加征“二級關稅”。然而俄方并未理會這一所謂“極限施壓”。克里姆林宮冷處理此事,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干脆表示,所謂“特朗普對普京憤怒”的說法只是西方媒體的轉述解讀,不值一駁。特朗普的叫囂最終成了“內宣自嗨”,無從影響俄方戰略決策。
實際上,在美俄代表3月24日于沙特利雅得舉行會談,并達成關于俄烏能源設施暫不打擊的臨時性共識后,國際輿論一度樂觀。然而這份協議生效不到10天,便被雙方頻頻指責對方“違規”而名存實亡。俄方稱烏克蘭持續攻擊邊境煉油廠,烏方反指俄羅斯轟炸烏南基礎設施。停火協議成了新的戰術工具,而不是和平的起點。
特朗普如今試圖借“和平推動者”的人設強化其全球領導力,但這一表演在現實面前卻顯得極其蒼白。2025年已過去近四分之一,他的對外政策除了關稅大棒和高調制裁外,鮮有真正解決國際沖突的實績。俄烏戰場仍在流血,巴以沖突更加復雜,美中關系持續對抗,甚至北約內部也因美歐立場分裂而動蕩不安。可以說,特朗普所謂“以實力促和平”的戰略,在烏克蘭已徹底破產。
他之所以此時又高調表態,一方面是想掩蓋美國在俄烏事務中的無力感,另一方面也是國內施壓的結果。從2024年中期開始,美國民眾對持續援烏的不滿情緒不斷上升。經濟壓力、物價上漲、軍費堆積,讓大量中產階級和農村保守派對“遠在歐洲的戰爭”越來越厭倦。而特朗普即便重返白宮,也無法回避這種愈演愈烈的社會焦慮。于是他試圖通過“和平努力”制造輿論緩沖,把自己包裝成和平調停人,以期為2026年中期選舉積累政治資本。
但和平不是靠作秀贏得的。如今的俄烏戰場,早已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沖突,而是美俄歐多方角力的縮影。俄羅斯看清了美國援助體系的分裂與不穩定,不急于結束戰事,反而更愿意拖垮烏克蘭和分化西方。烏克蘭則在戰場膠著中不斷流失戰略主動權,依賴美國與歐盟的援助已經變成生存必須,但對“停火協議”幾無決定權,成為大國交易的附屬品。
特朗普政府若想真正對俄烏局勢產生影響,就必須做出系統性調整。但很顯然,這些正是特朗普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別指望一句“我們正在接近”,就能粉飾一場持續撕裂歐洲、傷害烏克蘭、加劇全球不安的戰爭現實。
在這場停火博弈中,特朗普不是仲裁者,更不是和平締造者,他只是另一個將戰爭變成政治籌碼的操盤者。而真正為此付出代價的,依然是前線的士兵、無助的平民和日益碎裂的世界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