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海3月某個30多攝氏度高溫天的下午。數字手表突然傳來震動,我撐著鐵鍬忍不住看了眼:心率120,中等強度活動今天已經達標。不遠處,快5歲的兒子在田里興奮地跳來跳去,儼然把這里當作了大型天然蹦床。而我在想:趁大家還沒來,要不先撤了算了?
一年前,兒子的幼兒園包了郊區一塊農田,嘗試有機種植。園長說,這片農場就是送給孩子們的一件大玩具,用一年的時間來探索傳統農耕和二十四節氣的奧秘。然而,從小生長在城市、不識五谷的我在大太陽下還是打起了退堂鼓:與其這么耗一下午,是不是回家躺平更舒服呢?還沒等我做完決定,幼兒園大部隊來了,我只能繼續勞動。
“今天的任務很多。”園長宣布,“要把自己的田翻土,要種土豆,要燒草木灰,還要種草莓苗。”園長本身也是一名一年級孩子的媽媽。在整個幼兒園時期,她都致力于讓孩子們更多地接觸自然,以更符合他們身心節奏的方式成長。這樣的教育理念吸引了一批和她同頻的家長,但種地顯然不是大家最擅長的事情。上周匆忙種下的番茄苗還是因為天氣寒冷凍死了。大家才明白過來,老祖宗的農耕文化自有其規律,清明前的苗更要小心謹慎。
我繼續翻著土。一把鐵鍬下去,右腳用力再踩一下,松軟的土地質感就像剛出爐的紅薯,軟軟的,讓我突然想到了小時候的動畫片《黑貓警長》里吃紅土的小偷。估計編劇也有種地經驗,不然非親身經歷,編不出這樣的情節。我順著鐵鍬往上輕輕一提,深色的土就露了出來,覆蓋了本來表面那層有些干裂的淺色土。這樣的動作重復大概100遍,就能把自留地翻完。這些也是我人到中年在這片農場才學會的事。漸漸地,不知是勞動本身猶如運動會分泌帶來快感的多巴胺,還是土地本身自帶的療愈能量,我們這些“城里人”在重復勞動中發現自己停不下來的大腦居然暫時停了下來,身心也跟著愉悅起來。
“這個有8000多年歷史了。”兒子指著人手一把的鐵鍬、對著園長“賣弄”自己剛學來的知識。前一天晚上,我和他剛讀過一本關于燒菜的歷史繪本。不遠處,孩子們匯聚起了周圍農地撿來的秸稈,由家長點火燒起了草木灰。初春的土地需要營養,秸稈燃盡后的灰里含有礦質元素,是最好的肥料。熊熊燃起的火堆也點燃了孩子們基因里人類初見火堆的興奮,雖然已經連續勞作3個小時,但他們仍然執著地從遠處扛來比身體還高的秸稈,然后奮力擲于火堆中。火的發現與利用曾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進化和文明發展。伴隨著各種能源的開發和使用,人類逐步從原始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但是,地球上的能源儲量終究是有限的,一個全新的低碳時代就這樣應運而生。如何讓這份綠色延續也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
勞動全部結束時,太陽快下山了。回去的路上,錯過午睡但雙眼炯炯有神的兒子對我說:“下個星期我還要來農場!”“好的,”我回答,“我也想來。”此時的我早已沒有初來時的困倦。每次都是這樣,身體在短暫的不適應之后,會在這里煥發出新的生命,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氣。我知道,這是來自這片有機農場的能量,也是來自春天土地的饋贈。
原標題:《十日談 | 金瑩:來自春天土地的饋贈》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郭影
來源:作者:金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