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敏感時期美軍去巴拿馬,態度已經很明顯了吧?”
2025年4月3日,在原計劃約定的巴拿馬港口交割日期過了一天后,李嘉誠罕見在一場醫學捐獻的會議上以的方式露面。
而那兩個引起全國人民關注的港口,也在呼聲中陷入了交易停滯,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和李嘉誠交易的貝萊德公司還沒急,巴拿馬和美國卻率先有了下一步動作。
就在如此敏感的時期,美巴兩國卻突然宣布聯合軍演,并且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亞同時對中資的達爾文港口“發難”,要求中資企業返還港口。
同樣,澳大利亞政府訴求的背后同樣有美國的身影。那么巴拿馬為何會同意與美國展開聯合軍演?達爾文港與中資企業又有什么淵源呢?
港口交易陷入停滯,美軍開進巴拿馬
李嘉誠這位曾經的亞洲首富,他的財富涉足通信、能源、零售、港口等多個領域,其中便包括位于巴拿馬運河附近的兩個港口。
長期以來,這些資產為其企業帶來穩定收益,同時也象征著中國資本在全球戰略通道上的存在與參與。
然而近期關于其計劃出售給美國企業這些巴拿馬港口資產的消息,卻在全球范圍內都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據了解,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早前擬將包括巴拿馬在內的港口業務出售予美國資本方,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金融巨頭。
這一消息一經披露,立即引發輿論廣泛關注。輿論中最為敏感的,是對“國家利益是否被轉讓”的質疑。
巴拿馬運河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航運通道之一,歷來是美國極為關注的地帶,控制權和運營權之爭早已不是新鮮話題。
如今,港口落入美資之手所帶來的政治影響,遠不止一筆商業交易所能衡量。于是,在外界壓力與輿論發酵下,這筆原本已在推進中的交易陷入停滯。
長和方面遲遲未能就后續進展作出回應,整個項目目前呈擱置狀態。
然而就在交易停滯的節骨眼上,美國方面突然出手,動作迅速且強勢。
4月3日,巴拿馬政府宣布與美國聯合舉行代號為“巴拿馬極限2025”的大規模軍演,涵蓋陸、海、空多軍種協同演練,主題明確——保衛運河安全。
如此密集的軍事部署,在和平時期極為罕見,而時間點之“巧合”也不禁令人深思。
美國軍方不加掩飾地表態,稱希望借此增強在中美洲的軍事存在,提升對地區戰略通道的控制力。
如果說李嘉誠出售港口是資本市場上的一次“自由交易”,那么美國這場突如其來的聯合軍演,則顯然意在敲山震虎。
不論對象是否直接指向中國,其傳遞的信號已十分清晰:美國對巴拿馬運河仍視為自身戰略利益的延伸區域,對中資甚至港資在該區域的涉足保持高度警惕與抵觸。
這場軍演,更像是一種“警告”,不僅針對潛在的交易方,更在向中國釋放強硬姿態。
歷史上美國曾長期掌控巴拿馬運河,其影響力至今未曾真正退場。如今通過聯合軍演強化軍事存在,顯示其不僅不愿放手,更有重掌該區域主導權的意圖。
與此呼應的,是澳大利亞達爾文港的風波再次升溫。
澳大利亞中資港口同樣被施壓
達爾文港位于澳大利亞北部,是連接印太航線的重要港口。2015年,中資企業嵐橋集團以5.06億澳元的價格獲得了該港口的99年租賃權。
交易當時雖引起一定爭議,但澳大利亞國防部評估后曾明確指出該交易并不構成安全風險。
然而隨著中美戰略對抗的加劇,澳大利亞在美國戰略體系中的角色也愈發凸顯,對中資控制港口的警惕不斷升級。
就在巴拿馬局勢緊張之際,4月4日,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公開表示正在重新評估達爾文港租賃事宜,考慮是否“收回控制權”。
這番表態幾乎與美軍在巴拿馬的動作同步進行,時間點的選擇同樣耐人尋味。
過去幾年,美國不斷施加外交和輿論壓力,要求澳方重新考慮港口控制問題,將其視作印太戰略的核心節點之一。
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的鐵桿盟友,在多個關鍵議題上表現出與美國高度一致的態度。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中,美國要求其盟友配合遏制中國影響力的戰略意圖,已經非常明顯。
從巴拿馬到達爾文,這兩起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現出某種策略上的聯動。
中資在國外的投資遭到明顯針對
其共同點在于:中資企業所掌握或意圖出售的港口資產,均位于國際航運要道之上,具有重要地緣戰略意義;美國在事件發生關鍵節點上,均以軍事或政治手段強勢介入,試圖干預甚至主導事件走向;而美方所強調的“安全”理由,則成為干涉的主要依據,背后反映的則是對中國全球影響力擴張的擔憂與防范。
至于李嘉誠個人在這一局勢中的角色,則顯得極為復雜。一方面,他是資本市場的代表人物,其商業判斷長期以來被視為風向標;另一方面,其資產配置的調整也往往被放大至政治層面審視。
在這場港口交易風波中,其擬售資產涉及關鍵航道,交易對象為美國資本,加之當前中美關系微妙,其每一步都難以抽離國家層面的審視。
更現實的問題在于:若繼續推進交易,國內輿論將可能進一步升溫,對其在香港與內地的商業布局構成壓力;若選擇撤回,又將面臨與美國資本之間的法律糾紛與合作破裂的風險。
貝萊德等美方資本的介入,意味著這筆交易不僅具有商業屬性,更承載了美國在資本層面對港口控制的野心。
在此種背景下,李嘉誠的“自由市場行為”已難以獨立于大國博弈之外。不可忽視的是,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中,中國在海外的重要基礎設施投資常常遭遇以“國家安全”為由的阻撓。
這種趨勢不僅出現在美國本土,也在其盟友體系中逐步蔓延。
從澳大利亞到歐洲,再到拉美地區,凡是涉及港口、電信、電力等關鍵基礎設施項目,中資的正常商業活動往往被“政治化”,甚至被人為構建為潛在威脅。
在這樣的全球環境下,港口控制權的爭奪,已不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而成為了大國戰略的一部分。
中資在全球的布局面臨越來越多的政治挑戰,而美國則通過軍事介入、資本干預與盟友施壓等手段,逐步構建起港口控制的全球戰略網絡。
參考資料:
經濟觀潮 2025-04-01 《大公報:長和的巴拿馬港口交易必須停止》
動靜貴州 2025-04-04 《97歲李嘉誠,公開露面!》
環球時報熱點 2025-04-05 《巴拿馬和美國舉行“保衛運河”演習》
觀察者網 2025-04-07 《澳兩黨候選人均呼吁出售中企控制的達爾文港,中方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