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一周的劇烈震蕩,接下來究竟哪些板塊能率先起身,是紅利資產?內需驅動的消費?還是科技這一長期主線?今天就給大家具體說一下!
大家注意最后一部分的內容,本篇的精華都在其中,大家可千萬不要忘記。
一,三大反攻機會
4月3日,美國「對等tariff」靴子落地后,全球資本市場迎來劇烈震蕩,相繼經歷「黑色星期五」和「黑色星期一」。
那么接下來市場會如何發展?
這場由美國「對等tariff」引發的全球市場恐慌,不僅反映了短期風險偏好的急劇收縮,也揭示了全球經濟格局重構下資產配置面臨的復雜挑戰。
大跌之后,市場情緒的修復需要時間,要有耐心。
對于A股而言,覺得接下來市場可能有三個方向:
在市場風險偏好大幅下行的背景下,銀行、電力、運營商、公路等低波動、高股息板塊有望成為資金避風港。
這類資產現金流穩定,且與出口關聯度較低,在政策寬松預期下有望享受政策利好、GJD救市和市場風格回歸的疊加效應驅動,大概率能夠走出獨立行情。
基建鏈、地產鏈以及醫美、旅游、港股新消費等純內需領域,受益于政策刺激和內需復蘇的雙重支撐,有望走出獨立行情。
當然也有人認為,長期看,科技創新與自主可控才是破局關鍵。就半導體、信創、AI等板塊來看,短期受情緒擾動較大,但在全球科技博弈背景下,其長期投資邏輯并未改變。
有了以上三種觀點之后,很多人開始瘋狂分析究竟哪些股票能率先起身了,但其實很多人都搞錯了方向。
二,A股的最痛處
在市場中其實很多人都是看著別人的分析去做選擇,看到有人說這個板塊好,慌忙買入,再有人說那個好,自己也跟著變化。
但其實真正影響漲跌的是什么?難道真的是這些專家或者大V的一面之詞?顯然并不是!
真正對漲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交易行為,特別是機構資金的交易行為。
而且大家難道沒有發現機構資金的慣用套路嗎?一定是提前建倉,然后才喊人進場,就是要人去接盤。
所以,不管是哪些股票能漲,在拉升之前一定是機構資金提前建倉,所以,我們要看的就是機構資金的建倉過程。
這就要利用大數據工具了,它可以將交易行為數據收集、整理,再加以保存和比對,就可以分析出機構資金的行為了,看下圖:
大家注意看圖中的橙色柱體,它是「機構庫存」數據,表達機構資金參與交易的意愿,如果該持續時間越長,那就意味著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多,也說明機構資金越看好!
上面這張圖是「華亞智能」的交易行為數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只股票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漲幅將近30%,難道真的是股價突然拉升起來的嗎?
只看走勢的話,很多人都會覺得股價上漲很突然,自己沒有機會參與,但實際情況卻相反。
大家可以看出在前期股價沒有大幅上漲時,機構資金就已經提前埋伏進去,這就是機構資金的建倉過程!
在市場經過大漲大跌之后,想要看清楚市場究竟會如何變化,首先就要清楚機構資金到底會如何選擇!
本篇就聊到這里,關注小雅,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