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識麟科技創新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先后擔任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服務部總監(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廣東省新黃埔中醫藥聯合創新研究院(簡稱聯創院)知識產權中心負責人。執業專利代理師、具有證券分析師及基金從業資格,藥學、情報學、知識產權復合型專業背景,暨南大學質譜儀器研究所成果轉化特聘專家、廣東省麥思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成果轉化顧問。
在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的浪潮中,她從本科藥學起步,一路跨越情報學、知識產權,再到如今成為科技成果轉化領域資深人士。她的故事涵蓋了從創業團隊到上市公司、從新型研發機構到龍頭企業科創平臺的多元經歷。她的每一次選擇都精準地踩在了行業發展關鍵節點,她的經驗對知識產權從業人員職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從創業團隊到科創板上市企業,從實驗室樣機到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親歷國產高端科學儀器研發成果成功轉化
Q:IPR Daily:20人團隊如何一路發展成為科創板上市的細分領域鏈主企業?
A:劉丹:2010年的時候剛加入團隊,當時雖然團隊規模小,但我們聚焦的是尖端科學儀器領域,這是一個國家高度重視但國內幾乎空白的領域。時任總理溫家寶視察我們團隊時也說“科技小企業很有前途”,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
Q:IPR Daily:從實驗室樣機到年銷售額過億,您覺得最關鍵的轉折點是什么?
A:劉丹:最關鍵的轉折點是2013年我們推出第一款產品,團隊以當時國家急迫需要解決的大氣PM2.5源解析作為突破點,將儀器技術優勢在大氣環境監測場景發揮獨特價值,利用創新成果很好地解決了市場痛點,實現單款國產儀器年銷售過億,成為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二次創業:新型研發機構成果轉化以高價值知識產權創造破局
在政府主導的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要任務的新型研發機構,劉丹推動建立科研項目全流程高價值知識產權挖掘布局機制,并主導組建了深耕垂直領域的知識產權運營公司,探索“知識產權專業服務+產業孵化”模式。
Q:IPR Daily:在新型研發機構,您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A:劉丹:我們為了建設更為專業的知識產權團隊,支撐研究院開展更為專業的前端高價值知識產權挖掘布局以及知識產權分析評估,成立了獨立的知識產權運營公司,作為獨立的公司就需要有自己具有性價比的核心服務產品,需要開拓市場、贏得客戶認可,與之前作為公司或者研究院內部職能部門相比,這對我們來說是全新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也進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用戶思維”。
龍頭企業需求牽引:探索成果轉化新范式
Q:IPR Daily:您現在所在的科創平臺,與之前的工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劉丹:現在的平臺更接近市場,我們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直接對接企業的應用場景。我們不僅篩選前沿技術,還為科研成果提供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全方位服務。這種模式讓科研成果能夠快速落地,快速推動從“一項技術”到“一個產品”、“一個產業”的轉變。
Q:IPR Daily:這種模式的優勢在哪里?
A:劉丹:產業龍頭企業擁有豐富的資源和應用場景,能夠為科研成果提供直接的落地渠道,同時擁有成果商業化所需的生產、管理專業能力。我們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讓技術快速轉化為產品,實現從實驗室到市場的無縫對接。這種模式不僅加速了成果轉化,也將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創新發展。
復合型知識背景:專注科技成果轉化
劉丹從藥學本科跨考情報學及知識產權碩士,工作后考取專利代理師、證券分析師、基金從業資格,強調“將大目標拆解為每日任務”的學習方法論,圍繞職業發展踐行“終生學習”理念,對職場青年極具借鑒意義。
Q:IPR Daily:您從藥學跨行到情報學及知識產權,還考取了證券、基金從業資格,這種“跨界”式持續學習是如何做到的?
A:劉丹:主要基于工作需求驅動:在工作過程中發現自身職業發展所需的資格證或技能等,以此為契機進行學習。
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創造固定的學習時間,如在學校自習室學習,在特定場景下減少干擾,讓自己能專注學習。
堅持學習與自我激勵:建議將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專業價值,考證不是目的,通過考證讓自己能夠更系統去學習。
拆解目標逐步實現:把大的學習目標拆解為每天的小目標,列清單完成,通過每天的小積累,逐步實現看似困難的學習任務,將大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日常學習任務。
行業洞察:在知識產權行業找到自己的“價值錨點”
Q:IPR Daily:作為知識產權“老兵”,有沒有什么獨家秘籍可以分享給從業者?
A:劉丹:我想表達的是,知識產權與創新緊密相連。雖然當前行業環境未必盡如人意,但在我內心深處,我堅信與創新緊密相連的知識產權行業的前景,從職業自豪感和獲得感的角度而言,遠超許多其他行業。我深感榮幸踏入了知識產權這一行業,并期望能憑借自己的綿薄之力,為這個行業增添些許光彩。
每個領域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特點,并非必須走綜合發展這一模式。有些律師在專業領域深耕細作,有些代理人撰寫案件的能力出類拔萃,這些都是極為出色的。就我個人而言,我熱愛這一行。例如,之前我們為客戶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時,從產品和用戶的角度出發,挖掘出產品的賣點,并將其轉化為可被專利保護的創新點,這一過程獲得感滿滿。這無疑是一個充滿獲得感的職業。
在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時代浪潮中,劉丹的經歷猶如一柄多棱鏡,折射出知識產權從業者的多重可能性。她以"拆解目標"為利刃,將看似不可能的跨界壁壘逐一擊碎。其職業生涯最動人的注腳,在于始終保持著對技術創新服務工作的熱愛—無論是參與高端科學儀器國產化,還是探索新型研發機構的商業化路徑,本質上都是在為科技成果找到通向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她用行動證明:持續進化的學習能力與價值重構思維將成為職場核心競爭力。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