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典籍中,每一部古籍都是歷史長河的見證者。然而,時光的侵蝕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面臨損毀風險。從國家圖書館《永樂大典》“湖”字冊的修復,到孔子博物館《乾隆御定石經》的清理保護修復,再到山東省圖書館對宋刻本《文選》的搶救性修復,古籍修復師們以傳統技藝為根基,以現代科技為羽翼,探索古籍修復與保護的新路徑。他們用實踐詮釋著古籍修復不僅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更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在毫厘之間淬煉匠心
古籍作為歷史長河中的文化載體,其價值遠不止于紙張與墨跡的集合,每一部古籍都是多重文化遺產價值的凝結。修復臺上,殘破的古籍如同文明的碎片等待著修復后的新生。
每一部古籍的修復,從準備、修整到復原,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山東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師楊林玫舉例說,首先需對古籍進行檢測,分析紙張的物理性能(如抗拉強度、耐折度等)及破損類型(酸化、蟲蛀、霉變等);其次根據檢測結果制定修復方案,配置與古籍原紙匹配的修補材料;最后進行手工修復操作,包括揭頁、補缺、溜口(修補裂縫)、裝幀復原等。
難度最大的環節往往是修復方案的制定和前期準備。古籍形態多樣,受損情況不同,修復師們必須給出對癥治療方案。剛剛完成的《永樂大典》“湖”字冊的修復工作給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文獻修復組副組長宋晶留下深刻印象。因為《永樂大典》“湖”字冊保留下來的裝幀信息有限,復原難度較大。為最大限度還原原貌,團隊系統比對了國家圖書館現藏及國內未修復《永樂大典》,并收集整理各國公開圖像,重點提取未修復單冊圖像,仔細觀察原始裝幀細節,力圖還原其裝幀信息。染色環節同樣是不斷精益求精,力求使其微觀形貌、外觀效果和原件更為接近。
正在對山東省圖書館館藏《大方廣佛華嚴經》進行修復的楊林玫團隊也一度面臨類似的困難,“因為這套古籍采用瓷青紙和泥金工藝,修復過程中需要精確匹配紙張材質和工藝,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與實驗”。
風化、發霉、板結、蟲蛀,甚至在戰爭中被炮彈殘片穿透,這些飽經歷史滄桑而幸存的古籍,遭到不同情況的破損,也意味著修復工作面臨著不同的困難。宋晶團隊正在修復的藏文古籍《大藏經·甘珠爾》1函,在現存藏文《大藏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版本價值,入藏前已呈現水漬、霉變狀態,同時還伴有紙張酸化、老化等不良狀況,急需對其開展搶救性修復。孔子博物館科技保護部副主任于艷龍曾參與糟朽嚴重的乾隆年間孔氏支譜的修復工作,當時的修復過程包括古籍檔案信息采集、分析病害、制定修復方案、配染修復用紙等,各道工序非常復雜。楊林玫團隊經歷最漫長的一次修復,是對因水浸霉變黏連成“書磚”的修復,處理過程中需要先蒸汽軟化分沓,再逐頁揭開并綴合碎片。病害最嚴重的一冊盡管只有50余頁,卻耗費團隊大量時間與精力。
古籍修復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在毫厘之間對技藝的考驗、對匠心的淬煉。于艷龍告訴記者,成為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復師,需要了解掌握古代紙張的性能、古籍紙張的病害情況、對病害的處理能力、紙張的染色技巧等,從學習古籍的裝幀形式開始,了解古籍、紙張、修復工具、具體的修復技術,要有一顆敬畏心和責任心。“孔子博物館藏《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189冊經過我們的修復,不僅讓它們得到了保護,也使得這套拓本的價值能夠通過展覽的形式呈現給民眾。”
科技賦能傳統修復技藝
長期以來,古籍修復大多依賴修復師的經驗與直覺。隨著科技進步,顯微鏡、化學分析儀、3D成像等現代技術被引入修復領域,為這一古老技藝注入了科學化、標準化的新活力。就修復準備工作來說,需要依據個人經驗對藏品材質進行判斷,并據此挑選相匹配的修復材料,這就需要擁有豐富經驗。宋晶介紹,顯微分析技術可精準檢測紙張纖維與絲織品數據,科學縮短修復師培養周期,減少主觀誤差并提升材料選擇精度。通過掃描電鏡分析紙張涂布成分、色譜質譜檢測染料構成等化學方法,團隊可復原原始工藝并仿制材料,實現修復效果與文物本體的最大匹配度。
不斷研發新的科技,也在其他修復環節中得到運用。宋晶舉例說,近年來,其所在機構引入裸眼3D顯微鏡,可以實現修復過程中一些肉眼難以完成的精細操作,如紙張和絲織品的精確拼接、表面附著霉斑的清除等。此外,還通過紫外老化、熱老化等方法,加速模擬紙張的自然老化過程,使得修復用紙的外觀形態和微觀結構更接近原件。這些科技手段的引入,不僅顯著提升了修復效率和修復效果,還推動傳統技藝向精準化發展。
如今,科技手段在各個古籍修復機構逐漸普及化。山東省圖書館為建設古籍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配置了實驗室超純水機、觸摸屏臥式電腦拉力儀、紙張色度儀、撕裂度儀、耐折度儀、定量取樣刀、凈氣型無管道通風柜等設備。于艷龍表示,在具體的修復過程中需要結合古籍本身適度運用科技手段,包括古籍紙張脫酸技術、針對蟲蛀嚴重的紙漿補書技術等。
從師徒相授到“雙師制”創新
古籍修復是“指尖上的藝術”,更是“實踐的學問”。傳統師徒制曾是這門技藝延續千年的唯一方式,然而,隨著現代教育體系的完善,新一代修復師大多擁有化學、材料學等跨學科背景,將學科知識與傳統技藝融合,成為古籍修復傳承創新的關鍵。
青年修復師應在深入理解和掌握修復技術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知識進行突破和創新。針對學院教育缺乏實操經驗的局限性,國家圖書館在招聘具有現代教育思維訓練和專業知識儲備人才進入行業后,完成傳統技能培訓,或與學院合作實行“雙師制”模式,提前參與實踐訓練,以迅速培養出合格的青年修復師。同時,國家圖書館還承擔了為各地培訓古籍修復人才的職責。
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楊林玫正是通過這樣的培訓從一個“小白”逐漸進階為業內佼佼者。“我們的修復工作需要掌握雕版印刷、手工造紙等非遺技藝,像修復《大方廣佛華嚴經》運用瓷青紙泥金工藝,還需研究古法配料與金粉書寫技法。”她所在的山東省圖書館多年來堅持古籍專業人才培養“走出去”“請進來”“基地型”“師帶徒”多元化模式創新,并與一些高校聯合培養古籍修復人才。
在孔子博物館,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主要通過“師帶徒”模式培養人才。于艷龍介紹,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支持下,孔子博物館傳習所聘請國家圖書館修復專家胡玉清為導師,以師帶徒形式,培養古籍修復人才。近幾年錄用的古籍修復專業研究生到崗后,仍需進行培訓,結合博物館開展的修復項目鍛煉培養古籍修復人才。
不同于傳統的單打獨斗,現代修復工作往往集眾人之技,而多學科背景讓這項集體工作更加游刃有余。宋晶介紹說,《永樂大典》“湖”字冊的修復工作主要由幾位青年修復師合作完成,每個人根據擅長領域,分別負責不同的修復環節,有人負責書葉用紙的纖維成分顯微分析,有人負責書衣用絹的測量和紡織,有人負責修復用絹的染料分析和模擬染色。
這場跨越千年的守護,正在書寫新的篇章。據悉,目前國家圖書館正在修復的藏品包括藏文古籍《大藏經·甘珠爾》,善本古籍元代版本《通志》,部分金石拓片卷軸和輿圖等。當年輕的手熟練操作起古籍修復的技藝,文明的傳承與弘揚不經意間已經蔓延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