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雅典訊(記者楊雪)4月7日,以“史詩傳統與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國際史詩學大會在希臘雅典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共同主辦,匯聚了來自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史詩傳統的當代價值及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以增進對史詩傳統的深入認識和理解,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和全球文化包容性發展,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彭金輝、希臘文化部秘書長喬治·迪達斯卡洛、中國駐希臘使館臨時代辦賴波分別致辭。彭金輝指出,史詩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以其生動的敘事方式傳承著先民的智慧結晶,賡續著古老的文化傳統。史詩所彰顯的不同國度、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底色,對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增進文明交流互鑒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史詩研究早已超越單純的文學范疇,成為推動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以尊重文明差異凝聚發展共識,以踐行文明互鑒實現和合共生,正是史詩傳統給予當代世界的深刻啟示。他強調,加強人文交流,深化學術對話,積極探討史詩這一人類精神財富在當代如何更好地傳承發展,為讓古老史詩煥發時代活力貢獻經驗和智慧,是世界各國人文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共同的時代使命,我們要攜手加強對史詩的保護傳承,讓傳統史詩在當今世界煥發蓬勃生機與活力。
迪達斯卡洛表示,史詩是各國人民精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現代社會的參照系。史詩傳統遍布世界各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過去,是維護和加強民族認同和集體記憶的重要力量。他提出,古希臘文明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底蘊豐富,對東西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進程都有著深刻的影響。盡管希中兩國相距遙遠,但自古以來,交流與互通從未間斷,雙方的合作持續不斷且碩果累累。舉辦國際史詩學大會,不僅將加強兩國之間的文化合作,也能促進關于史詩傳統價值及其作為人類遺產意義的交流。大會主辦方之一的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是亞洲國家在雅典設立的首家古典文明研究機構,必將成為重要的知識殿堂和學術平臺。
賴波表示,中國和希臘同為世界文明古國,有相通的文明積淀、相似的歷史境遇、相近的夢想追求,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同行者、文明交流互鑒的好伙伴,也是當代不同文明間對話交流的倡導者和引領者。兩國雖遠隔萬里,但兩種古老文明跨越時空、相互呼應,相信舉辦此次國際史詩學大會,不僅能夠探討史詩的學術價值,也能為中希兩國和世界各國搭建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平臺,展現中希兩大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和時代擔當。
5位專家立足各自專業視角,圍繞大會主題作了精彩發言。德國波恩大學教授卡爾·賴歇爾認為,20世紀以來,史詩比較研究經歷了從歷史分析到文學闡釋的拓展,在全球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史詩研究日益成為促進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妮可·雷韋爾表示,當今全球多數語言通過口頭傳承,口頭語言及其承載的文化智慧卻常被書面文化邊緣化,新技術發展為口述傳統的記錄、傳播和保護提供了新機遇。美國布蘭迪斯大學榮譽教授萊昂納德·查爾斯·米爾納以古希臘社會為例,探討了古希臘史詩如何在多語言、多文化環境中發揮整合作用,并提出構建史詩出版和闡釋的數字“開放性注疏平臺”,以推動跨文化史詩研究發展。希臘帕特拉斯大學教授梅內拉奧斯·克里斯托普洛斯分析了古希臘史詩與歷史文本如何通過女性角色解釋戰爭沖突的起源,并探討了史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歷史因果關系的敘述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安德明認為,中國有關史詩的系統研究,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強調口頭與書面、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學并重的大文學觀引領下逐漸確立并長足發展的。在揭示中國史詩活態屬性及其意義功能的同時,中國學者也為世界史詩學貢獻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會議期間,各國專家學者還將圍繞“史詩研究及其跨文化交流”“數智時代史詩的保護和傳承”“世界古代史詩與早期歷史研究”“文化遺產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等議題深入研討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