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邱延波
憐貓之心人皆有,生態之痛誰人知?
據江南都市報報道,4月5日,在浙江自然博物院舉行的一場分享講解活動中,小小志愿者講解“流浪貓生態危害”被大量投訴。
4月6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官方賬號發布活動有關情況的說明:小小志愿者是一名初二年級學生,當天作了主題為“從我做起,認識并及時上報你身邊的外來種”的研究分享。本次分享的主要內容是警惕入侵物種的危害,但受青少年研究視野及表達能力所限,在“科學辨識外來種與入侵物種”方面存在一些不嚴謹描述。博物院呼吁大眾呵護青少年的研究熱情,包容他們對不同科學觀點的引述和探討。
一、流浪貓是不是入侵物種?
小小志愿者的說法雖然不“嚴謹”,但有一定的依據。
家貓(Felis catus)源自中東,9500年前被人類馴化,輾轉全球。在中國,本土分布的荒漠貓、豹貓等野生貓科動物與家貓存在基因隔離,因此家貓屬于外來物種。
流浪貓繁殖力驚人,一對未絕育的貓咪,三年可繁衍上百后代。再看生態影響,數據觸目驚心:單只流浪貓年均獵殺182只小型動物,捕食效率遠超豹子、鷹隼等頂級掠食者。
2013年《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顯示,美國的流浪貓每年可以殺死14至37億只鳥類,以及69至207億只哺乳類動物。它們在過去500年里已經造成了63個物種滅絕。
2021年,南京大學李忠秋團隊于發布于《生物保護》期刊的論文《中國散養貓和流浪貓對野生動物的捕食影響》預測,中國流浪貓年捕殺27-55億只鳥類。
由此可見,是否把流浪貓定性為入侵物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流浪貓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二、流浪貓是生態殺手還是替罪羊?
如果說流浪貓對生態造成了影響,那也是人類失責的投影。
貓不會自己漂洋過海,它們是被人類帶入新大陸的。遺棄、放縱繁殖、隨意投喂,流浪貓的泛濫,根源在人。
浙江自然博物院聲明中提到“小小志愿者”不嚴謹的表達,可這恰恰暴露了更大的問題:公眾對生態議題的認知模糊,管理者的引導缺位。流浪貓獵殺鳥類,罪在貓爪嗎?不,是人的漠視讓它們流落街頭,化身殺手。
流浪貓的爭議背后,是人在操盤。把流浪貓推上入侵物種的審判臺,不過是人類為自己開脫的障眼法。
流浪貓是生態殺手,更是人類掩蓋自身責任的替罪羊。
三、給流浪貓絕育能解決根本問題嗎?
不少愛貓人士認為,要解決流浪貓產生的問題,需要采取TNR(抓捕-絕育-放歸)措施。
TNR被奉為流浪貓管理的“人道方案”,聽起來溫馨感人。抓來絕育,再放歸街頭,數量看似可控。可真相呢?研究顯示,絕育后的流浪貓依然捕獵,生態破壞并未止步。一只絕育貓,年均仍能殺死上百只小型動物。放歸等于放虎歸山,威脅依舊。更糟的是,TNR依賴志愿者,資金有限,覆蓋率低。僅靠善心,很難撐起生態保護的大廈。
反觀日本,部分地區立法禁喂流浪貓,違者罰款,貓口銳減。本土鳥類種群隨之回升。這才是釜底抽薪。TNR不過是權宜之計,治標不治本。新思維、新手段,才是出路。爭執,救不了生態,鐵腕才能撥亂反正。
四、流浪貓之爭,折射人性與自然的雙重困境
流浪貓的命運,是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縮影。
愛貓者投食喂養,視其為無辜生命;生態派揮舞數據,斥其為入侵殺手。兩派針鋒相對,誰對誰錯?都不全對。愛貓者的善心,助長了種群失控;生態派的冷酷,忽視了人性的溫度。流浪貓夾在中間,成了人性矛盾的替罪羊。更大的困境在自然:生態系統的網絡已經千瘡百孔,人類卻還在爭論誰該為破碎的拼圖負責。
這不是貓的戰爭,而是人的抉擇。
這場關于流浪貓的爭論,應該超越物種界限,成為檢驗現代文明能否在理性與感性間找到平衡點的試金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