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4月2日,特朗普簽署關于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計劃對多國加征關稅,令人意外的是,名單中不見俄羅斯的蹤影。這一決策瞬間引發全球關注,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掀起波瀾,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考量?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凱文?哈西特于4月6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采訪時給出一種解釋:特朗普政府未對俄羅斯征收關稅,旨在避免干擾正在推進的俄烏和平談判。哈西特強調,鑒于俄烏談判正處于關鍵階段,此時對俄羅斯加征關稅,無疑是在談判桌上增添復雜因素,可能危及談判的順利進行,影響眾多美國、烏克蘭及俄羅斯民眾的生活。從談判邏輯角度分析,這種解釋具備一定合理性。
白宮(資料圖)
談判進程需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減少可能引發爭議或阻礙的新變量,以促進雙方聚焦核心議題,尋求和平解決方案。但質疑聲也隨之而來,部分觀點認為,國際政治談判本就充滿變數與博弈,在適當節點引入新議題或籌碼,有時反而能推動談判取得突破,單純為維持現狀而擱置關稅舉措,是否過于保守,有待進一步觀察。
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則從另一視角給出說法,稱因美方過往實施的制裁,已使美俄之間“難以開展任何有意義的貿易”,所以此次關稅名單中沒有俄羅斯。這一觀點有其現實依據,長期以來,美國針對俄羅斯實施多輪制裁,涵蓋金融、能源、科技等諸多領域,極大壓縮了雙邊貿易空間。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也指出,俄美貿易額本就不大,兩國間“幾乎不存在經貿關系”。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資料圖)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美俄貿易規模持續萎縮,在各自對外貿易總量中占比極低。在這種貿易現狀下,對俄羅斯加征關稅所能產生的經濟影響或政治威懾力有限,從貿易層面考量,俄羅斯未被列入關稅名單似乎順理成章。然而,若深入剖析,貿易額低雖是事實,但關稅政策往往兼具經濟與政治雙重屬性,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常借經濟手段達成政治目的,此次放棄對俄關稅施壓,背后政治意圖或許更為關鍵。
回顧近期美俄關系動態,諸多跡象表明雙方正積極尋求關系緩和契機,這或為俄羅斯未被列入關稅名單的深層原因。2025年2月12日,特朗普與普京進行長達1.5小時的交談,開啟高層對話新通道。隨后,2月18日美俄代表團在沙特達成多項協議,包括建立磋商機制、推動俄烏沖突解決及恢復外交使團運作等。
3月11日,美烏在沙特達成“30天臨時停火協議”,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緊接著訪俄,與普京舉行約4小時閉門會談。3月15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與俄外長拉夫羅夫通話,就結束俄烏沖突下一步舉措深入交流。3月18日,普京與特朗普再度舉行電話會晤,通話時長創歷史紀錄,雙方圍繞烏克蘭局勢、雙邊關系正常化等議題展開詳細且坦誠的意見交換,同意俄烏同時放棄襲擊對方能源基礎設施,為推動全面停火積極努力。一系列高層互動彰顯美俄改善關系、推動俄烏沖突和平解決的意愿,在此背景下,對俄羅斯加征關稅顯然與緩和局勢的大方向相悖。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資料圖)
美國國內政治生態也對這一決策產生影響。自從共和黨兩年前掌控眾議院,今年1月特朗普入主白宮并控制參議院后,部分共和黨人對烏克蘭問題態度漸趨冷淡。特朗普上任后,試圖斡旋結束烏克蘭沖突,對俄羅斯采取更為和解的立場。而美國國會內部,盡管部分議員堅決挺烏反俄,但兩黨在烏克蘭問題上分歧逐漸顯現。在此情形下,對俄羅斯加征關稅可能在國內引發更大政治爭議,不利于特朗普政府推進其外交政策議程,尤其是在俄烏和平談判關鍵時刻,避免國內政治分歧干擾談判進程成為重要考量因素。
從國際社會反應看,特朗普此次關稅政策引發多國強烈反對。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稱該政策“沒有邏輯依據,違背兩國伙伴關系基礎”;巴西外交部對特朗普宣布對巴西等國加征關稅表示“遺憾”,并評估包括訴諸世界貿易組織在內的應對措施;加拿大總理卡尼誓言與關稅政策“對抗”。眾多國家的反對表明,美國單邊關稅政策破壞全球貿易秩序,引發國際社會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擔憂。在這種國際輿論壓力下,美國選擇不對俄羅斯加征關稅,或意在避免進一步激化與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矛盾,減輕國際輿論指責,維護自身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形象與影響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