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4月8日),金融圈被一則重磅消息刷屏——中國太保、中國人壽、新華保險等多家保險巨頭集體表態,宣布將大幅加碼中國資本市場投資。這背后,是金融監管總局一紙文件撬動的萬億級資金入場,更是險資對A股“抄底信號”的集體釋放。
一、政策開閘:險資入場“彈藥”猛增
4月8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將部分償付能力充足率檔位對應的權益投資比例上限上調5%。簡單來說,險企投資股票、基金等權益類資產的額度從原來的10%-45%放寬至10%-50%。
這意味著什么?以頭部險企為例,若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可動用的權益類投資資金直接多出上千億。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按當前保險業26萬億資金體量估算,至少釋放超萬億增量資金入市。
二、巨頭動向:真金白銀“抄底”信號明確
政策剛落地,險企迅速響應:
中國太保:不僅公開表示“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更透露已于4月7日增持寬基ETF,并計劃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投資。更重磅的是,董事長傅帆提議用自有資金回購A股股份,釋放護盤信號。
中國人壽:作為行業“頭雁”,強調要為市場注入“真金白銀”,重點布局科技創新、戰略新興領域。
新華保險:明確將加倉權益類底倉資產,瞄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定位“長期資本主力軍”。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隊”資金也在同步行動:中央匯金、中國誠通、中國國新等央企近期密集增持ETF及央企股票,首批金額高達800億元。
三、投資邏輯:險資瞄準三大“黃金賽道”
從各家表態看,險資未來布局方向高度一致:
硬科技突圍: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卡脖子”領域;
新質生產力: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
基建升級:5G基站、特高壓、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
業內人士分析,險資偏好長期穩健增值資產,這些領域既符合國家戰略,又具備高成長性,低位布局正當時。
四、市場影響:長期資本“定海神針”效應顯現
當前A股估值處于歷史低位,中證800指數市盈率僅10倍左右,險資入場被視作“聰明錢”風向標。
短期效應:增量資金入場有望提振市場信心,緩解流動性壓力;
長期價值:險資“耐心資本”屬性突出,平均持倉周期超5年,能有效平抑市場波動,促進價值投資。
五、深度思考:為什么是現在?
政策與市場形成共振:
經濟回暖:一季度GDP增速超預期,制造業PMI連續擴張;
改革深化:注冊制全面落地,上市公司質量提升;
全球配置:外資持續加倉中國資產,險資與“北向資金”形成合力。
正如中國太保所言:“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這場險資“集體行動”不僅是一次投資轉向,更是對中國經濟轉型的深度押注。
結語
當“國家隊”與保險巨頭同步進場,釋放的信號再明確不過——A股的價值洼地正在被機構資金填平。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或許可以從中讀懂兩個關鍵詞:信心與方向。
(本文綜合公開信息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多家險企集體發聲力挺中國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