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最早的經濟制裁是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在此之前即便美國支持的國民黨被中國共產黨擊敗,美國仍希望和中國交好,沒有馬上中斷兩國來往。
直到1950年12月16日朝鮮戰爭爆發,中美直接交鋒后,美國援引《對敵貿易法》禁止所有對華出口,包括民用物資,如糧食、藥品、機械設備等。
隨后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了《凍結中朝資產令》,宣布凍結中國在美國管轄范圍內的所有資產約4.5億美元,禁止任何美國實體與中國進行金融交易。
最初階段美國只是自己發動對中國的制裁,戰爭打到1951年愈發膠著后,美國發現中國完全是“打不死的小強”,于是在同年5月加碼,推動聯合國通過了第500號決議,成立了“對華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實施比蘇聯更嚴格的禁運——“中國差別待遇”政策,美國要求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對中朝實施武器禁運和戰略物資禁運,如石油、鋼鐵、橡膠。
這些物資放在今天很尋常,但當時的中國絕大多數都不能自行生產,最典型的就是現在制作汽油桶的白鐵皮在那個年代屬于重要戰略物資,我們幾乎全靠霍英東的走私來支撐。
美國禁止盟友向中國轉移任何技術,切斷美國企業與中國的一切投資合作,在那時就已經開始限制第三國向中國出口含美國技術的產品。這種技術霸權由來已久。
這樣的結果是中美貿易額從1950年的2.38億美元迅速下滑到1953年的零。中國難以獲取精密機床、石油煉化設備等關鍵物資,部分工業項目被迫停滯或縮小規模,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被嚴重打斷。
對此主席說:“現在蘇聯是我們的唯一機會,蘇聯知道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同樣他們也沒有選擇了。”
中國的智慧在這個時候展露無遺,我們將所有需求列成清單,包括該不該張口提的要求都列了進去。
當你是別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時,你就要鄭重考慮如果壓死了對方會不會被反噬。
蘇聯拿到這份清單后騎虎難下,作為中國的最后依靠,不答應就是把中國往外推,而且現在朝鮮戰場戰事正酣,搞不好中國會退兵,即便不退兵也會心生芥蒂。
于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國與國之間的工業化轉移項目開始了,史稱156項重點工程。
當然中國也進行了反制,但對美國的直接反擊只有管制美國在華企業(如上海電力公司、美孚石油公司)收歸國有;其他諸如擴大與東歐國家的貿易,如從波蘭進口鋼材,向捷克斯洛伐克出口農產品;與東南亞如斯里蘭卡以大米換橡膠,突破禁運限制;從國家層面推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優先發展重工業,減少對外依賴。
還有一個就是瞞天過海,利用香港的轉口貿易作為中轉站,利用香港民間渠道進口西方禁運物資如藥品、精密儀器,再走私到中國。
這也是中國對香港保持一國兩制的原因,一旦未來我們被封鎖,香港還可以作為轉運中樞保持貿易暢通。
1950年的美國對華全面封鎖讓中國在極端困難下獨立發展出一套體系,而朝鮮戰爭讓美國意識到中國軍力的強橫,以及沒有中國參加的國際事務無法覆蓋和管理全球。
制裁持續至1971年,那一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同時中國與蘇聯因領土問題交惡,為了爭取中國,美國釋放善意停止了制裁,開始謀求緩和雙方矛盾。后面就是“乒乓外交”和尼克松訪華,但在高科技領域美國的管制延續至今。
美國對中國的第二次經濟制裁發生在1989年 ,包括暫停高層交往、武器禁運、限制國際貸款,禁止美國企業對華投資。這一輪經濟制裁中,美國對華實施了長期的軍事制裁,包括武器禁運和軍事技術出口限制,至今未完全解除。
制裁第一年1989年中美貿易額178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 約52億美元,占中國總出口的8%。中國自美進口約 126億美元,占中國總進口的13%。與前一年對比出現明顯下滑約12.3%,1988年中美貿易額為203億美元,中國出口48億美元,進口155億美元。1990年雙方的貿易額進一步下探降至117億美元。
不過美國對中國的第二次經濟制裁是來得快去得也快,中國龐大的人口市場讓美國企業垂涎欲滴。1991年開始美國對華的經濟制裁就明顯放松,名存實亡,雙方貿易額快速反彈到252億美元。
美國對中國的第二輪經濟制裁中,西方國家在利益面前明顯“各懷鬼胎”,歐洲、日本及東南亞國家舉棋不定,沒有馬上跟進。中國趁機推出稅收優惠等措施,讓外資企業享受超國民待遇,這種情況下吸引了大量非美外資如德國、韓國、日本企業。
為了推動出口多元化,中國號召臺資和港資企業回國投資,所以90年代港商和臺商密布中國沿海,但它們大量集中在輕工業品如紡織品、玩具。
中美的第三次經濟戰已不能稱為制裁,因為中國通過市場換技術,逐漸做大做強再創輝煌,在雙方的“拳賽”中從防守反擊到了有來有往。
這一輪的交鋒從2022能開始,美國商務部全面實現半導體出口管制,將13家中國GPU研發企業如壁仞科技、摩爾線程等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企向華為、中芯國際等提供關鍵的EDA軟件和半導體材料如高純度氖氣。
這輪禁運的背后是在技術方面美國的牌面是越打越少。中國AI、超算等領域雖然面臨“算力斷供”,但國產早已實現替代如華為昇騰芯片、上海微電子光刻機,只是好與不好,而不是有沒有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是能夠很快追趕的。
無奈之下美國故技重施,從2024年開始不斷出拳,先是出臺《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將34家中國實體列入“涉疆黑名單”,指責這些企業在棉花、多晶硅、番茄產業上是血汗工廠。接著要求174家在美上市中概股提供審計底稿,否則強制退市。于是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給美國來了一招狡兔三窟,立刻啟動港股雙重上市。
沒有得逞后美國政府限制美國養老基金投資中國A股,涉及約300億美元資金撤離;將6家中資銀行(工行、建行境外分支)列入“二級制裁清單”,威脅切斷其美元清算渠道;以俄烏沖突中,中國企業支持俄羅斯軍工為由,將14家中國實體如長征火箭、保利科技列入黑名單,凍結資產并禁止交易。
最近的出招是對中國產品加稅34%,讓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關稅高達54%。然而美國忘記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中國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立刻反制美國。對洛克希德·馬丁、雷神等美企實施資產凍結和高管入境禁令;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許可,反制美國芯片業。你禁止設備我就禁止原材料,釜底抽薪掀桌子,大家都別玩了。
在半導體領域加大研發力度以科技破圈,長江存儲量產232層NAND芯片,中芯國際試產7nm工藝。擴大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推動金磚國家的本幣結算,減少對美元依賴。提升以物易物的靈活性和便利性,與中東、東南亞簽訂人民幣能源結算協議,覆蓋提升至180國,日均交易量突破5000億元人民幣。除此之外,中國還加速數字人民幣國際化。
如今中國和美國打的是有來有往,美國限制大模型訓練數據,中國推出以開源模型為代表的DeepSeek;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加征關稅,中國直接禁止中國電池企業對美投資。這項技術我們技壓群芳,即便美國購買LG、三星的鋰電池,其關鍵原材料全是中國提供的。
所以美國喜歡提關稅我們無所謂,因為最后還是得從我們這里購買,為此買單的是美國老百姓。
我們的底氣來自于中美進口商品差異性正在縮小,中國不再是美國的賣方市場。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十大商品:
1. 高端半導體及電子元件
2. 大豆等農產品
3. 石油和液化天然氣(LNG)
4. 航空航天設備(飛機及部件)
5. 高端醫療設備與藥品原料
6. 汽車及零部件
7. 高端機械設備,精密機床和儀器
8. 木材與紙漿
9. 煤炭
10. 化工產品如聚乙烯、特種化學品
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十大商品:
1. 消費電子產品(手機、電腦、智能設備)
2. 家用電器(空調、吸塵器等)
3. 紡織品及服裝
4. 家具及家居用品
5. 太陽能光伏組件
6. 汽車零部件(電池、電機)
7. 玩具與節日用品
8. 塑料制品(包裝材料、日用品)
9. 金屬制品(鋁材、鋼結構)
10. 中低端醫療器材
整體趨勢上中國進口美國以高科技產品、能源和農產品為主,依賴度逐步下降;美國進口中國產品集中于消費品和中間品,無法徹底停止,沒有國家可以代替中國世界工廠的角色。中美在技術、市場、資源上的深度捆綁,美國強行脫鉤只會導致供應鏈混亂和通脹飆升,所以雙方更可能選擇性脫鉤,在關鍵領域降低依賴,而非徹底割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