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1年起,毛主席的身體狀況開始顯著衰退。與此同時,他的心態也悄然發生著變化,一種難以言喻的孤獨感逐漸縈繞在他身邊。這時,毛主席時常談及生死話題,即便是面對外賓,也毫不避諱。
董必武逝世后,毛主席曾對金日成表達了內心的傷感,稱自己身體快不行了,未來要依靠他們,還幽默地說:上帝正請我去喝燒酒。1976年,毛主席病重期間,會見了尼克松的女兒一行。那時,他說話已頗為艱難,但仍說道:一個人肩負的責任過于沉重,死亡對我而言是一種解脫。
在中國傳統觀念里,死亡向來被視為不吉利的話題,人們往往避之不及。然而,毛主席卻截然不同,他對死亡有著豁達的態度,從不忌諱談論。
他曾與護士交流,提到自己在世時吃魚較多,所以希望去世后進行火化,將骨灰撒入長江,以喂魚蝦。他笑稱這是向魚蝦賠不是,讓它們吃肥后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與世長辭,這一噩耗迅速傳遍全國,瞬間引發了民眾巨大的悲痛。出于對毛主席的深厚愛戴與敬仰,老百姓們無法接受將毛主席的遺體火化。為了紀念毛主席,社會各界紛紛積極建言獻策,一時間眾多方案被提出,并展開了廣泛深入的討論。
有人提議,為毛主席立一塊潔白的石碑,認為這樣的形式既樸素又莊重,能夠表達對毛主席的敬意。但這一建議很快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對,反對者們表示,毛主席的身體不能簡單埋葬,因為即便他已離世,也應當讓人民群眾永遠能夠瞻仰他的遺容。
經過長時間的探討,華國鋒同志果斷作出決定,為了讓眾多未曾見過毛主席的中國百姓能夠獲得瞻仰偉人的機會,要建立一座紀念堂來妥善保存毛主席的遺體。這一方案通過后,相關部門立刻緊鑼密鼓地開啟了緊張的選址工作。
10月8日,中央正式拍板決定修建“紀念堂”,并計劃將毛主席的遺體安放在水晶棺中,以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瞻仰偉人的儀容。從政治意義、客觀條件等多方面綜合考量,這一方案被認為是最優選擇。
同時,選址的一個關鍵要求是交通要便利,因為若紀念堂位置偏遠,人民群眾前來瞻仰將會極為不便。當時,人們仍沉浸在毛主席逝世的巨大悲痛之中,對毛主席的懷念之情極為濃烈,普遍認為,唯有宏大的建筑才足以彰顯毛主席的崇高地位。
大多數設計師持有相同看法,覺得紀念堂的建筑應當越高越好。然而,南京工學院的楊庭寶卻率先提出了不同意見,他給出了一個“50米見方建筑”的方案,這一方案給眾人帶來了全新的思考方向。從城市規劃的專業角度來看,任何建筑都不應在周邊環境中顯得過于突兀,更何況這是要建設在具有重大象征意義的天安門廣場上。
經過進一步深入討論,方形建筑的諸多優勢逐漸凸顯出來。
一,方形建筑能夠巧妙地建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上,這種對稱的建筑形式給人以穩重、平衡之感,與莊嚴肅穆的氛圍高度契合。
二,方形建筑便于設計多個出入口,這為群眾前來瞻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能夠有效疏散人流。
三,方形建筑在抗震性能方面表現更佳,能夠更好地保護偉人的遺體。
不過,楊庭寶方案中的“50米”高度存在一定問題。當人們站在天安門下、金水橋畔正對著紀念堂時,會看到紀念堂正面重疊著正陽門城樓的大屋頂剪影,這在視覺效果上并不理想。所以,建筑高度的設定需要謹慎權衡,基本要求是既要能夠遮擋住正陽門的屋頂,又不能過高,以免遮擋住紀念碑。經過大量的數據收集、分析與專業測算,最終將紀念堂的高度確定為33.6米。
此外,該紀念堂在設計上打破了我國過去一般建筑坐北朝南的傳統習慣,其正門朝北。這一設計引發了一些人的質疑,有人提出,如果正門朝北,當天安門廣場舉行活動或群眾集會時,面向天安門的群眾就會背對紀念堂,這會讓人在心理上感覺不安。
針對這一問題,設計組的成員趙鵬飛提出了巧妙的解決辦法:將紀念堂庭院東西兩側向里收縮,以此擴大兩側廣場的面積。如此一來,一旦舉行群眾大會,紀念堂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會有群眾環繞,意味著毛主席仿佛置身于群眾之中,很好地化解了這一難題。
當所有的設計細節都溝通確定完畢后,毛主席紀念堂便進入了緊張的建設階段。1977年5月4日,距離開工僅僅過去了6個月,毛主席紀念堂的主體建筑就正式竣工,展現出了令人驚嘆的建設速度。
8月18日,承載著毛主席遺體的水晶棺移入紀念堂,并于兩天后安置妥當。9月9日,恰逢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紀念堂的落成典禮在北大廳隆重舉行。自開放至今,毛主席紀念堂已經接待了超過2億人次的參觀者,其中還包括眾多國際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