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緬甸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占國際市場份額超40%,而且國內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被稱為“亞洲糧倉”。
1936年,緬甸GDP約121.97億美元,人均GDP達776美元,遠超同期日本人均175美元。
二戰后,緬甸還獲得日本2億美元戰爭賠償,并成為亞非聯盟創始國之一,與印度、印尼并列。
曾經的亞洲糧倉,緬甸多年前究竟有多富?又為何會走到衰落這一步?
曾經的緬甸有多富
在二戰爆發前,緬甸的富裕程度一度與歐洲發達國家相當,若與亞洲國家相比,沒有其他亞洲國家能與當時的緬甸相媲美。
20世紀30 年代,緬甸人均GDP達到776美元,遠超當時亞洲唯一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
緬甸的富裕,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得天獨厚的農業優勢,緬甸擁有廣袤而肥沃的土地,可耕地面積高達2000萬公頃。
再加上溫暖濕潤的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充沛,以及縱橫交錯的河流水系,特別是伊洛瓦底江,其沖積而成的廣闊沿海平原和肥沃的三角洲地區,簡直就是大自然饋贈的天然農場。
在這片沃土之上,水稻、小麥、甘蔗等各類農作物茁壯成長,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殖民者為了最大化地榨取當地的農業價值,將歐洲先進的種植技術引入緬甸,一改傳統粗放的耕作模式。
當地農民開始熟練運用灌溉、施肥、選種等精細技術,使得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雙雙飆升。緬甸所產的大米顆粒飽滿、色澤光亮,在國際市場上備受青睞,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亞洲其他地區。
緬甸也成為當之無愧的“亞洲糧倉”,農業出口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緬甸的地下還蘊藏著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其中,鎢產量曾位居世界第二,鉛產量在亞洲獨占鰲頭,銅產量也在亞洲排名第四。
此外,緬甸還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寶石和玉石資源更是聞名遐邇,緬甸產出的紅寶石、藍寶石以及翡翠,品質上乘,在國際珠寶市場上備受追捧。
大量的寶石和玉石出口到世界各地,為緬甸帶來了巨額利潤,礦業的繁榮不僅帶動了相關開采、加工產業的發展,還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緬甸不惜投入大量資本,建設許多工業設施,先進的采礦設備、冶煉技術被引入,將地下的寶藏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可供出口的工業制成品。
同時,為了保障資源運輸的暢通,英國人為緬甸修建了當時東南亞地區最為先進的公路鐵路網絡。
鐵路線如同動脈一般貫穿南北,連接著各個礦區、城市與港口,將緬甸與外部世界緊密相連,進一步推動了商貿的繁榮,為工業發展注入源源 不斷的活力。
柚木作為緬甸林業的標志性產品,其材質堅硬、紋理美觀、耐久性強,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20世紀時期,緬甸的柚木產量占據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三,大量優質柚木被運往英國等國家,除了柚木,緬甸還有花梨等各類硬木等林產品。
這些林產品也成為緬甸經濟的又一重要支柱,在國際林業產品市場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在緬甸早期發展階段,政府十分重視教育和醫療領域的投入,其中,高等教育水平在東南亞地區處于領先地位,為緬甸培養出大量專業人才。
緬甸還積極建設大型醫院和各類診所,為民眾提供較為完善的醫療服務,良好的醫療條件保障了民眾的身體健康,使勞動力能夠持續高效地投入到生產活動中,從側面推動了經濟的繁榮發展。
那么,緬甸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緬甸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緬甸從曾經的富裕繁榮走向如今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相互作用,逐漸削弱了緬甸的經濟基礎,最終阻礙了緬甸的發展進程。
緬甸境內的民族構成極為復雜,有多達135個民族,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英國為了更好地控制緬甸,讓各個民族采取“自治”的策略,蓄意激化不同民族間的矛盾。
他們特意招募少數民族成員加入殖民軍隊,給予這些少數民族一定的特權與優待,使得原本就存在文化差異的少數民族與其他民族矛盾日益加深。
二戰結束后,緬甸邁向獨立,但由于之前的矛盾,多年來的怨恨一下子被點燃,民族沖突的戰火在緬甸綿延不絕,使得國內商業活動停滯,農業生產荒廢,為緬甸的衰落埋下了禍根。
獨立后的緬甸存在“雙政府”制度,民選政府和軍政府不斷爭奪權力,軍政府擔憂過度放權會削弱自身影響力,危及國家安全,而民選政府則渴望擁有完整的執政主導權,為民眾謀福祉。
這種內部的政治拉扯,致使國家政策朝令夕改,缺乏連貫與穩定性,不少好的政策未能執行下去,使得緬甸錯失許多寶貴的發展契機。
緬甸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也一錯再錯,長期以來,緬甸過度依賴農業以及原材料出口,將經濟發展的“雞蛋”都放在了同一個“籃子”里。
緬甸靠天吃飯的局面多年未改,農產品附加值極低,難以在國際市場上獲取高額利潤。
而在礦業等原材料領域,緬甸的工廠缺乏深度加工技術,只是單純出口初級產品,如玉石、木材等。
更為致命的是,緬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還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緊閉貿易與投資大門。
當周邊如泰國、越南等國家積極投身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時,緬甸卻沉浸在自我封閉的小世界里,與先進生產力發展潮流脫節,經濟差距也如滾雪球般越拉越大。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緬甸實施了一系列嚴苛的經濟制裁,這些制裁措施如同重重枷鎖,讓本就在困境中掙扎的緬甸經濟雪上加霜,進一步封堵了其走向繁榮發展的通道,緬甸最終深陷衰落的泥沼中難以自拔。
本期文章就到這里了,歡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區留下您的寶貴意見,喜歡本期文章的朋友也可以點點關注,感謝您的閱讀,咱們下期再見。
參考資料:
參考消息:2015-08-03:緬甸國情報告:經濟改革相對滯后
環球網:2015-01-07:英媒:緬甸礦藏豐富 政局不穩或阻礙礦業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