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大奎與什邡縣志
齊楊鑫
“什邡正堂令下——施粥賑災!”川劇《草鞋縣令》的第一幕鈸鑼聲響,須發皆白、身著補丁長袍的縣令慷慨拿出自己的積蓄賑濟水患。這位光風霽月、清正廉潔的草鞋縣令,既是新編熱門川劇《草鞋縣令》的主角,也是嘉慶十七年《重修什邡縣志》的主編——一位浩氣長存的學者型官員,紀大奎。
草鞋縣令劇照(鄧曉軍供圖,圖源:封面新聞)
嘉慶十六年(1811),清廷第三次敕修《大清一統志》,自上而下依次明確編修《四川通志》《什邡縣志》等任務。一縣之方志,承載著“存史、育人、資政”的功能,能對本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進行全面的記錄與梳理。
“山高水長別家園,輾轉來西川。”此次編修縣志,對于年過花甲、從江右名郡臨川府趕赴千里之外百廢待興“梗阻地帶”的什邡縣的紀大奎來說,是一次挑戰,也是一個契機、一個抓手——一部編修精當的《什邡縣志》,定能凝聚起全縣的動力活力,保留優良傳統、繼往圣開來者,也能為他調查研究縣情地情、走進人民教化群眾提供充足的機會。
從紀大奎編修縣志的思路結構和廉潔奉公、身體力行的一線實踐,后人可以學習借鑒諸多有益的做法,同時能感受到他對當地百姓的關愛以及風土人情的熱愛。
身體力行,詳盡考據
紀大奎到任之初,便面臨非常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嚴峻的社會環境:交通梗阻、水旱兩災、鹽礦廢弛、盜賊橫行、清涼教患、人才外流、升遷無門,他曾寫詩這樣調侃道:“三河并九溝,有水難行舟。人無三代富,官至七品休。”
而編修縣志更是一片幾乎無人耕耘的荒地,清《什邡縣志》草創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當時三藩反清事件剛結束不久,主編縣令胡一鴻忙于戰后修繕道路、學院和祠堂等設施,全志僅五十頁紙,草草寫就、不成章節,后經歷任知縣丁士一、劉紹攽、史進爵等增補為十八卷。兩個甲子年已經過去,治理出一個清風正氣、經濟穩定的三等縣城并編修出一部詳細考究的《什邡縣志》的重擔,都落到了紀大奎身上。
于是,在處理日常政務的同時,紀大奎老而彌堅、鍥而不舍地扎根在一線,廣泛考察什邡全縣山川地理人文水利,學術與實務并重的特質在他搜集考察時得到完整呈現,六十年前之事查找易理文獻推理考據,六十年內之事遍訪當地遺跡聽老人回憶述說。
“粉身碎骨渾不怕,風流自有后人夸。”他曾著草鞋長袍、深入險峻山區——《草鞋縣令》劇中民眾矛盾高發區——高景關,與山民交流煙草、茶葉等當地標志產品;研判章山、洛水源流的復雜地形;勘察尋訪歷代余留城墻、碑刻;實地對照史志典籍,從故紙堆的只言片語中發現線索,考據什邡當時尚存的歷史遺跡:有蠶叢時期桑蠶之神馬頭娘所在的章洛之墟,戰國時期李冰晚年主持的工程朱李火堰,三國時期劉璋部下黃權往投劉備時墜馬的馬腳井,北周前期重臣衛元嵩歸隱的紫極觀遺跡,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楊秀的獵場和廟宇所在地,足見其歷史地理學鉆研之深,以及他希望為什邡發展鼓噪助勢的殷切之情。
紀大奎生平(齊楊鑫攝于什邡留春苑公園)
發揮專長,凝聚百姓
與紀大奎同處《清史稿·循吏列傳第二百六十四》的,都是學者型官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時個人還有相當造詣的學術成果,比如寧遠知縣、著名藏書家汪輝祖,華寧知縣、著名易學家劉大紳,側面可窺見紀大奎的政治和學術成就。紀大奎本人有一段泡在國家圖書館謄錄四庫全書的經歷,在此期間,他接觸到大量分門別類、去蕪存菁的歷代書籍,這對他編修《什邡縣志》時綱舉目張、刪繁就簡、體例完備的風格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智斗匪首,親自帶兵“夜半搗其巢”擒獲盤踞在山林中的清涼教徒吳忠友;川劇《草鞋縣令》里紀大奎解決山民吳忠隆爭訟則活靈活現地演繹出“紅白茶葉換糧”的重視茶葉貿易的縣政;他還重視與鄰縣共同開發利用三堰和鹽井,但未曾謀得半分私利。個中滋味,紀大奎自己這樣說道:吾儉以養廉,勤以政事,寬以愛民,嚴以治匪,未嘗不樂,何患于苦?——年過六旬的紀大奎在什邡縣展現出非同小可的旺盛精力。
前期資料收集完備后,《什邡縣志》僅耗時四個月便“善錄成帙”,并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刊行,從以往的十八卷十五萬字擴充為五十四卷二十萬字,刪繁就簡、剔除冗余后總體字數還增加了五萬余字。如此高效得益于學術縣令一己之力凝聚起來的高效書生團隊:以嘉慶三年拔貢的林時春為首的什邡知識分子,充分參照乾隆時期縣志體例內容,核對舊志、實地尋訪,經由時年已67歲的紀大奎親自考訂定稿,同時融入地方特色,如朱李火堰水利爭訟的解決、煙市壟斷的取締情況等政務訊息均被詳細記錄,最終整合形成新一輪的縣志。這種官民合修一縣之志的模式,看起來不像是在完成朝廷下達的任務,更像是被“一方之全史”文脈傳承的強烈使命感所驅策——即便后來紀大奎榮升合州知府,也曾再回到什邡縣,即便晚年紀大奎告病回鄉編修《臨川縣志》,也離不開《什邡縣志》的體例格式。
紀大奎《什邡縣志》序言
教化育人,提倡讀書
“七載殊兢兢,浩如涉淵水”。在紀大奎主持編纂的《什邡縣志》中,藝術文學類目篇幅增至五萬余字,遠超其他五十三種門類,是帶有鮮明個人色彩的創新舉措。
增錄入東漢李尤、翟酺等鄰縣冷門文人作品,增錄北周衛元嵩《元包經》等作品,自己的《雙桂堂稿》中藝、樂、理、儒、術數類著述也收入其中,既反映了其文人情懷,也表現對一縣之志中“文脈傳承、教化育人”的重視。
不僅自己愛讀書,也號召大家多讀書,他在今什邡中學的前身方亭書院門口題寫“讀書入門三法”,都是自己總結的“識道理、務德業”的“身心之業”;又編寫《曉諭縣民告示二十條》(后增補為二十四條),用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語言規范縣民文明行為、平息爭訟,同時再次在其中大力宣傳“讀書之道”,對什邡子弟的認識影響潛移默化,光是中舉后提到紀大奎《讀書入門三法》和《曉諭縣民告示二十四條》的舉子就達五人。
為表彰縣民廖大炳修橋治水的善舉,紀大奎立碑刻文——從前聽說過很多縣民為士人賢哲立碑的故事,很少聽說知縣為當時縣民立碑的故事——整塊碑文于1981年在什邡馬井鎮出土,至今在留春苑公園善行碑亭保存完好。紀大奎還將此事載入《什邡縣志》中,以此勸勉后人,這一舉動將縣志編纂與民間教化結合,使志書不僅記錄下歷史事件,更成為教化育人的重要載體。
善行碑(齊楊鑫攝于什邡留春苑公園)
民意如水,懷念不絕
“江山一葉舟,民意如水流。”紀大奎離開之后,他的作品在什邡縣一版再版,他是縣民心目中的“易學研究第一人”“千古知縣第一人”,被尊稱為“紀大老爺”“紀青天”,關于他的傳奇故事還在口口相傳之中。
傳說,紀大奎最后一次離開什邡,當地百姓重重挽留、依依不舍,他在城門口脫下官靴換為草鞋,以作最后的告別,脫靴之城樓因此得名脫靴樓;傳說,紀大奎手植的野葡萄藤,其汁水可以醫治當地人咳嗽和緩解病痛;傳說,縣民牛舌被割案被紀大奎從心理層面入手抽絲剝繭一舉告破,并傳為辦案模版;傳說,紀大奎的侍女才女康小姐,猶似川劇《草鞋縣令》里的“乞娃”、狄青天身邊的李元芳,是紀大奎幫助斷案的好副手……一樁樁,一件件,都象征著當地百姓對清廉官員的崇敬和安居樂業生活的向往。
“紀青天”微服私訪的民間故事
如今,在已變為縣級市的什邡市大街小巷的標語燈牌上,隨處可見紀大奎親切提醒市民的卡通形象——注意道路安全、注意遵守紀律、注意用功讀書等等,仿佛他不曾離開過,還在循循善誘、諄諄教導這片土地的民眾一樣。其他三個卡通形象分別是治水大師李冰、農業專家張師古、佛教禪宗八祖馬祖道一,紀大奎能位列其中,并配有長袍學袍官袍、青年中年老年等多種形象,其白發蒼蒼、身著草鞋的官服形象更成為中共什邡市紀律檢查委員會、什邡市監察委員會的卡通宣傳人物,在什邡人民心中的地位,自當不言而喻。
什邡市路邊標語燈牌隨處可見紀大奎的卡通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紀大奎纂《嘉慶重修什邡縣志》,在道光、民國年間多次增刻、重印、補注,時至今日仍是研究清代川西社會、煙葉茶葉發展、紀大奎學說、岷江水利的重要文獻資料。當代川劇《草鞋縣令》將他奮不顧身、為民請命的故事搬上舞臺,彰顯其學術造詣之外的“廉潔奉公、惟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再加上“鐵口神斷、料事如神”的民間形象,使得紀大奎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更加神采飛揚、回味悠長。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齊楊鑫(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省情信息工作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