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美關系緊張,美國白宮發言人公然在全球媒體面前,一句“要不是美國,法國人現在得說德語”的言論,直接戳中法國二戰時42天投降的痛處,引發軒然大波。
而這場外交風波背后,竟牽扯出一段關于“美國最強IP”——自由女神像的歸屬爭議。
其實,這和近期歐美關系的急劇惡化脫不了干系。
在國際局勢和貿易問題上,歐美分歧巨大,歐洲國家紛紛對美國表達不滿。法國一些政客甚至提議,要收回當年贈送給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理由是美國已不復“自由國度”之名。
記者提及法國政客的言論,萊維特聽笑了。視頻截圖
作為回擊,白宮便拿法國在二戰時的遭遇開刀。
自由女神像,這座46米高的巨型雕像,不僅是美國的地標性建筑,更是美國的精神象征,頻繁出現在好萊塢電影之中,不是被怪獸推倒,就是被叛軍炸得粉碎。
可很多人不知道,這竟是法國饋贈的禮物。而且,在巴黎也有一座小型自由女神像。
那么,法國人當初出于何種考量,打造了這么一座宏偉雕像?雕像的設計又暗藏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時間回溯到1865年,當時全世界都在熱議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在這場殘酷的內戰中,主張廢除奴隸制的美國聯邦政府擊敗了支持蓄奴的南方軍隊。
遠在大洋彼岸的法國,精英階層也對這場戰爭展開熱烈討論。在一場高端宴會上,一位思想家提出,法國應該向美國贈送一座紀念碑,以此紀念兩國共同追求自由平等的歷程,同時也能給法國民眾帶來啟示。
這一提議得到了在場人士的一致贊同。
為什么說是“共同追求”呢?大家都知道,美國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為了爭取獨立,與英國展開激烈斗爭,期間一度陷入困境。
關鍵時刻,與英國爭奪霸權的法國,聯合西班牙、荷蘭等盟友,不僅為美國提供武器裝備,還直接派兵參戰,扭轉了戰局。
有趣的是,美國獨立后,較早實行了共和制,這反過來激勵了法國民眾,讓他們意識到國家并非必須有國王。
再加上支援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耗費了大量資金,國內經濟陷入困境,最終引發了法國大革命,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此后,法國經歷了多次革命與復辟的反復。
當美國通過南北戰爭,讓民眾都享有自由時,法國民眾頭上還頂著皇帝的統治。
所以,當那位思想家提出贈送紀念碑的建議時,在場的法國上流社會人士都明白,這不僅是對美國的致敬,也是對法國現狀的一種隱晦批判。
不過,大多數人只是嘴上說說,只有雕塑家巴托爾迪將此事放在了心上。巴托爾迪一直懷揣著打造一座巨型雕像,名垂青史的夢想。
此前,他曾前往埃及等地推銷這一計劃,但因成本過高,遭到當地政府拒絕。這次,借著美法友誼和自由平等的契機,巴托爾迪看到了希望。
于是,他往返于法美兩國之間,游說兩國的上層人士,還真有不少人被他打動。
經過初步協商,贈送方案基本確定:法國負責雕像本體的建造,美國負責建造底座,資金則通過富人捐贈和民間募集。
在旅途中,巴托爾迪選定了雕像的安置地點——紐約的貝德羅島。這座小島位于紐約港的必經之路上,意味著每一位進出紐約港的人都能看到雕像。
確定了這些關鍵事項后,便進入了雕像的設計環節。巴托爾迪以羅馬神話中的自由女神為原型,融入個人審美進行設計。
通常,自由女神以持劍形象示人,但巴托爾迪將其改為一手高舉火炬,一手緊握《獨立宣言》,寓意自由之光照亮世界。據說,自由女神的面部是以巴托爾迪母親的面容為藍本設計的。
當然,在設計過程中,巴托爾迪也征求了美國人的意見。
最初,他想為女神戴上一頂弗里吉亞帽,在古代歐洲,這種帽子是被解放奴隸的象征,代表著自由。
但美國高層認為,美國內戰剛結束,奴隸制引發的傷痛尚未愈合,這樣的設計過于直白,容易刺激民眾情緒。
于是,巴托爾迪將帽子改為頭冠,頭冠上的七道尖芒,象征著太陽,同時代表著七大洲。
此外,在巴托爾迪的初稿中,自由女神手中持有斷裂的鎖鏈,象征掙脫束縛。同樣,這一設計被美國人認為太過直白,后來鎖鏈被移至女神腳下,不仔細俯視很難察覺。
方案確定后,巴托爾迪便開始著手建造雕像主體。法國的富商和民眾對此熱情高漲,一位富商慷慨捐贈了58噸銅,法國181個市鎮的學生和市民也積極參與捐款。
1876年5月,巴托爾迪完成了自由女神的右手,并運往美國展覽。1877年,自由女神的頭部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吸引了全球目光。
此時巴托爾迪面臨兩個難題。
一是雕像的內部結構設計尚未確定。他原本計劃用磚頭砌塔,將自由女神像的金屬外殼固定在上面,但計算結果表明,磚塔無法抵御強風。
二是美國方面建造底座的資金遲遲不到位。當時,美國正深陷經濟危機,民眾反對將資金投入到建造這類大型景觀上,更何況還需要民眾自籌資金。
此外,不少美國人認為,紀念碑應該以美國歷史上的真實英雄為原型,而非虛構的神話形象,導致募捐進展艱難。
關鍵時刻,兩位關鍵人物出現了。法國天才設計師古斯塔夫·埃菲爾提出,用金屬框架結構支撐雕像,將自由女神像的金屬外殼以半固定的方式鉚接在框架上,這樣既能緩解強風的沖擊力,又能應對金屬的熱脹冷縮。古斯塔夫·埃菲爾的另一代表作,便是著名的埃菲爾鐵塔。
而底座的資金問題,則由傳媒大亨約瑟夫·普利策解決。他通過旗下報紙發起活動,只要為自由女神像項目捐款,無論金額多少,報紙都會刊登捐款人的名字。
美國民眾為了“刷存在感”,紛紛踴躍捐款,很快就湊齊了建造底座的資金。報紙銷量也大幅上漲。后來,約瑟夫·普利策捐出財產,設立了普利策新聞獎,用以表彰杰出的新聞作品。
資金到位后,1885年6月,自由女神像的外殼和框架被拆解,從法國運往紐約。1886年4月,底座完工,工人們開始在底座上組裝自由女神像。
1886年10月28日,自由女神像正式落成,數十萬人參加了揭幕儀式和慶祝游行,美法兩國高層均出席典禮,美國總統親自發表講話,高呼“自由之光照亮世界”。
此后,自由女神像逐漸成為美國的象征,眾多重大活動在此舉辦,以紐約為背景的電影也常常出現這一地標,甚至被印在美國硬幣上,隨著美元的流通,影響著世界各地的人們,成為美國精神的一部分。
如今,法國人要求美國歸還自由女神像,美國自然不會答應。畢竟,一旦開了這個先例,美國要歸還的“禮物”可就多了。
就拿白宮出鏡率極高的“堅毅書桌”來說,歷任美國總統都用它辦公,已然成為總統權力的象征。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張書桌是英國制造的。
1845年,英國一支探險隊在北極失蹤,英國海軍派出“堅毅號”戰艦前往救援,結果也被困在了北極。關鍵時刻,美國船只伸出援手,將“堅毅號”拖回港口。
英國政府撥款修復后,將其歸還英國。為了修復因美國獨立戰爭產生的兩國裂痕,英國在“堅毅號”退役后,用船上的木材打造了這張書桌,贈送給美國。
此后,這張書桌陪伴了美國總統100多年。
還有華盛頓廣場的櫻花林,每到花季,粉色的櫻花美不勝收。但美國本土并不產這種觀賞櫻花,這些櫻花都是日本贈送的。
20世紀初,日本為了拉近與美國的關系,投美國上層人士所好,提出贈送2000株櫻花樹,種植在華盛頓,以彰顯美日親善。
當這批櫻花樹運抵美國海關時,被檢測出攜帶蟲害,存在生物入侵風險,全部被焚毀。但日本并未放棄,幾年后又贈送了3000株,這才成功種植。
從1935年開始,華盛頓每年都會舉辦國家櫻花節。但好景不長,日軍偷襲珍珠港后,美國民眾群情激憤,看到日本面孔就想動手,這些櫻花樹也成了發泄對象,經常遭到破壞,甚至有4棵櫻花樹被熱心市民趁夜砍掉。
國家之間互贈禮物,就如同情侶談戀愛。熱戀時,禮物是感情的象征;一旦關系破裂,禮物就變得尷尬起來。有人想收回,有人則想棄如敝履。
不知道百年前的法國人,如果得知美國官方如今的辱法言論,還會不會傾財傾力打造自由女神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