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新聞網近期消息,特朗普正計劃5月中旬訪問沙特阿拉伯,開啟其重返白宮后的首次出訪行程。這一消息不禁讓人回想起特朗普上臺之初宣稱的“百日訪華”計劃,如今看來,該計劃已然破產。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上臺伊始,曾流露出希望在100天內訪問中國的意愿。彼時,中方也展現出積極態度,派遣高級特使出席特朗普的就職典禮,向其釋放友好信號。可事與愿違,諸多因素導致“百日訪華”計劃落空。
特朗普上臺后,發起兩輪對華關稅戰。第一輪對價值約25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征25%的關稅,第二輪又針對約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15%關稅。如此大規模、高強度的關稅施壓,嚴重破壞中美關系氛圍。中方始終秉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原則,堅決反對美方單邊貿易霸凌行徑,不會在關稅大棒下輕易妥協,這無疑成為特朗普訪華的一大阻礙。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更是肆意妄為。美國國會接連通過涉臺法案,如《臺灣政策法》等,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特朗普不僅簽署相關法案,還多次發表涉臺錯誤言論,將臺灣問題作為政治操弄工具,妄圖以此遏制中國發展。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政治基礎中的重大原則問題,是不可跨越的紅線,美國此番行徑致使中美關系愈發緊張,讓特朗普訪華之路愈發艱難。
特朗普(資料圖)
中美外交溝通方式存在顯著差異。美國偏好先通過高層私人溝通建立關系,再就具體事務敲定協議;而中方遵循外交團隊先進行充分溝通、達成初步協議框架,而后高層會面推動協議最終落實的傳統方式。這種外交理念和溝通模式的分歧,使得雙方在籌備高層訪問時難以迅速達成共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特朗普訪華計劃的推進。
特朗普將沙特作為出訪首站,背后有著諸多考量。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在特朗普上臺后率先與其通話,并承諾未來4年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特朗普卻不滿足于此,多次公開表示期望沙特將投資金額提升至1萬億美元。巨額投資誘惑,對特朗普政府而言極具吸引力,這成為推動其訪問沙特的重要經濟因素。
中東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布局中占據關鍵地位,沙特作為中東地區的重要大國,影響力不容小覷。當下,巴以沖突持續,美國在也門對胡塞武裝展開軍事行動,地區局勢錯綜復雜。美國急需沙特在緩和巴以沖突、穩定地區局勢以及協調與伊朗關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以維護自身在中東的戰略利益。
此前拜登執政時期,因“卡舒吉案”,美沙關系陷入緊張僵局。特朗普試圖通過訪問沙特,修復與沙特的關系,重塑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盟友體系,穩固美國在中東的戰略主導權。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本質上是“交易外交”,以美國利益為核心,奉行“美國優先”原則。在處理俄烏沖突時,特朗普政府一邊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一邊又向烏克蘭施壓,試圖通過利益交換謀取美國在沖突中的最大利益。在巴以問題上,美國提出“接管并清空”加沙等不合理方案,全然不顧地區國家和民眾的意愿,這種“交易外交”嚴重破壞地區和平穩定,沖擊國際秩序。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外交策略,對國際格局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在中東地區,美國的錯誤行徑加劇地區矛盾沖突,導致巴以沖突久拖不決,也門局勢愈發混亂,地區國家對美國信任度降低。在國際層面,美國的霸權行為引發眾多國家反感,其國際形象受損嚴重,盟友關系也出現裂痕,眾多國家開始尋求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探索多元化的國際合作路徑。
中美關系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意義重大。中方始終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在中美關系中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當下,美國應摒棄錯誤的對華政策,停止無端打壓和遏制中國,以實際行動與中方相向而行。唯有如此,中美關系才能重回正軌,雙方在經貿、氣候、反恐等諸多領域的合作才能得以順利推進,為世界和平與繁榮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