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的街頭巷尾,曾經紅底白字的“華潤萬家”招牌正悄然褪色,目前僅剩兩家店存活,而位于聯合路的門店,據悉將在4月末停業關閉,到時候就只剩皇姑和道義兩個店了。
在同一時間,青年大街的萬象城依然霓虹璀璨,鐵西萬象匯的網紅奶茶店前永遠排著長隊。這看似矛盾的場景,恰是華潤商業版圖在沈城展開的“雙城記”。
華潤萬家閉店潮,一場席卷全國的零售業大撤退
從沈陽到廣州,從華東到華北,這家曾經的中國超市“一哥”正在大規模收縮戰線。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華潤萬家全國門店數量達3400家,而到2023年已縮減至約2000家,關店比例超過40%。這一現象并非偶然,而是傳統大賣場模式在新時代消費趨勢下的必然衰退。
華潤的“加減法”,從貨架經濟到場景革命
作為曾經遍布沈陽的大型連鎖超市,華潤萬家的收縮與華潤旗下“萬象系”商業體的蓬勃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當華潤萬家市場收縮時,萬象系商業卻在加速生長。這種看似矛盾的布局,實則是消費升級浪潮下的精準切割。華潤萬家代表的是“貨架時代”的終結——標準化商品堆疊、一站式購物理念,在90后成長為消費主力軍的今天,正在被解構。
取而代之的是萬象城的奢侈品櫥窗與萬象匯的親子樂園,這里販賣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輕奢下午茶”的儀式感、“遛娃社交”的情感價值。這種代際差異背后,是零售業從“功能滿足”向“價值創造”的躍遷。
華潤萬家代表傳統零售,以商品銷售為核心,依賴線下流量與價格競爭;萬象系商業,則主打“商業空間運營”,通過餐飲、娛樂、品牌體驗等業態聚合客流,實現更高附加值。從“賣商品”轉向“賣場景”,順應了消費者從“物質需求”到“情感需求”的升級。
本土生鮮超市崛起,誰在搶占華潤萬家留下的市場?
在華潤萬家收縮的同時,新隆嘉、比優特、開心農場等本土生鮮超市卻逆勢擴張。這些品牌以“社區化”“高性價比”“生鮮直供”為賣點,精準填補了傳統商超退場后的空白。
1、社區生鮮超市(新隆嘉、錢大媽、生鮮傳奇)
主打高頻剛需的生鮮品類,門店更小、更貼近社區,運營成本低,復購率高。
2、倉儲會員店(山姆、Costco、盒馬X會員店)
通過會員制鎖定中高端客群,提供高性價比商品和差異化體驗,成為新中產的熱門選擇。
3、折扣店(比優特、好特賣、零食很忙)
以低價、臨期食品、自有品牌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沖擊傳統超市的定價體系。
4、電商與即時零售(美團、京東到家、樸樸超市)
30分鐘-1小時達的配送服務,讓消費者不再依賴線下大賣場。
沈陽商業“冰與火”的競爭
沈陽的商業生態呈現高度分化,高端商業體(如萬象城)憑借品牌效應吸引高消費人群,社區生鮮店通過密集布點爭奪日常消費,早市、夜市以價格和煙火氣留住下沉市場,電商平臺則持續分流標準化商品的購買需求。
這種分層既說明沈陽消費市場的活力,也暴露出實體零售的困境,同質化競爭嚴重,差異化生存能力不足。傳統商超若不能轉型,只會被更靈活、更專注的業態取代。
零售業的“新舊交替”,沒有永遠的王者
華潤萬家的衰退,是時代淘汰落后商業模式的一個縮影。未來的零售市場,將屬于那些更靈活、更精準、更懂消費者的企業。無論是高端會員店、社區生鮮超市,還是即時零售電商,都在證明一個真理——在商業世界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華潤萬家的閉店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商業變革的開始。沈陽作為東北消費中心,其商業格局的演變將成為觀察中國零售業轉型的典型樣本。未來的贏家,一定是那些既能抓住消費升級紅利,又能扎根社區需求的企業。而對于城市來說,健康的商業生態必然是多元共存、各得其所——既有萬象城的“高大上”,也有早夜市的“煙火氣”,更有無數中小商戶的“小而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