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水域中,偶爾出現幾條死魚屬于很正常的現象,但如果是數量稀少的甲魚出現集體死亡,那就有些奇怪了。在2023年7月,湖南婁底的胡先生就在漣水河目睹了令人揪心的一幕,河邊竟然有好多只死掉的甲魚,這一反常的現象不僅讓胡先生震驚,也讓胡先生很困惑,這些死掉的甲魚是從哪里來的呢?
據胡先生說,當天他辦完事后路過漣水河,便順道去河邊看人釣魚。可當他剛走下河壩,一股刺鼻的腐臭味就撲面而來。他跟著臭味走了過去,眼前的景象讓他震驚不已,河灘上竟然有好多死掉的甲魚,他數了數一共有18只。估計還有好多是他沒有看到的。
胡先生對此不太理解,甲魚可是有四肢的,它明明會爬,怎么會集體死在河灘上呢?后來他問了問那些釣友,這些釣友說這些甲魚不是自然死亡的,而是被電魚人給電死的,他們經常看到有人在這里電魚,這些人背著電瓶、拿著電魚桿,沿著河岸一路電過去,連小魚小蝦都不放過。甲魚被電擊后不會立即浮上來,而是會沉入水底,等尸體浮出水面時,往往已經死了好長時間了。
另一位釣友說這些被沖到岸上的死甲魚,很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河里說不定還有更多。聽到這里,胡先生是又惋惜又憤怒,本來甲魚的數量就很少,這樣大規模死亡對它們野生種群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甚至可能危及整個水域的生態安全。
其實,從胡先生發出的現場照片來分析,這些甲魚的集體死亡現象很可能與人為放生有關。盡管電魚確實會讓甲魚大量死亡,但照片中的這些甲魚基本都大小一致,這就說明它們是放生者買來的養殖甲魚。
養殖甲魚由于長期處在穩定的環境中,導致它們缺乏應對復雜環境的能力,另一方面,當生存環境發生極大的變化時,甲魚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遇到輕微的氣候變化或水質變化,都可能導致養殖甲魚出現健康問題,進而導致它們集體死亡。這幾年,像這種由于放生導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情況越來越多了,特別是在廣東、福建等有放生習俗的地方已經多到污染生態環境的程度了。
放生者們一定要明白,如果放生行為缺乏科學的指導,那這樣的放生就無法實現拯救生命的初衷,反而可能破壞生態平衡,甚至造成放生即殺生的悲劇。在放生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天氣因素,在天氣劇烈變化的時候不要去放生,因為養殖的水產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根本無法和野生物種相比。一旦在惡劣天氣下被放生,很可能因為難以適應新環境導致活性大幅下降,最后就死了。
另外,放生物種的選擇也很重要,不能放生鱷龜、巴西龜等外來物種,這些生態殺手會瘋狂掠奪本土物種的食物資源、棲息空間,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哪怕是放生本土物種,也要選擇適應能力強的品種。最后要牢記,自然界始終遵循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與其盲目追求放生的數量,不如確保每一個被放生的物種都能健康的存活下去。
總的來說,放生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項需要科學理論去支持的事情。放生的本質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愛護,但這份善意必須建立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上才行。只有讓放生的物種活下去,并且對生態發展有所幫助,這樣才算是實現了拯救生命的初衷。只有這樣,放生這一傳統善行才能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出應有的積極作用,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