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出口經濟結構決定其發(fā)展模式,根據(jù)2021年的數(shù)據(jù),出口占GDP比重高達93.3%,這種外向型經濟使其對外部市場波動異常敏感。電子產品和紡織服裝是越南出口的支柱產業(yè),2022年貿易順差達到1240億美元,其中約70%的出口由外資企業(yè)主導。美國作為越南第二大貿易伙伴,每年從越南進口超過1200億美元的機電設備和輕工業(yè)品,其市場需求直接影響越南的經濟增長。然而,越南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猶如走鋼絲——2024年雙邊貿易逆差達1235億美元,暴露出這種單向依賴的脆弱性。
越南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真相
零關稅政策看似降低了越南商品進入美國的門檻,但2022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越南出口結構中76%的電子產品零部件依賴進口。即便享受關稅優(yōu)惠,越南仍須為供應鏈支付隱形成本——從中國、韓國進口的半導體材料和芯片占原材料進口總額的45%。越南每年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和石化產品不足200億美元,關稅減免帶來的效益更多存在于理論層面。實際支撐越南出口的優(yōu)勢,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低成本和貿易轉移效應,而非單純的稅務優(yōu)惠。
美國的制裁邏輯與供應鏈困局
美國對越南的制裁本質上是針對供應鏈節(jié)點的精準打擊。2020年美國財政部對越南企業(yè)實施半導體相關制裁,2023年終止部分鋼鐵產品的關稅豁免,都劍指越南背后隱藏的“東大元素”。越南作為全球供應鏈的中間站,依賴從中國進口61%的工業(yè)中間品,這種寄生式發(fā)展模式讓其在美國對華技術封鎖中首當其沖。以紡織業(yè)為例,越南出口美國的服裝產品中,80%的化纖原料來自中國供應商,這正是美越貿易關系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無法掙脫的供應鏈枷鎖
越南的產業(yè)升級面臨結構性難題:其科研投入僅占GDP的0.5%,遠低于制造業(yè)強國的平均水平。三星、LG等跨國企業(yè)的技術專利保護制度,使得本土企業(yè)難以獲取核心技術。就連越南引以為豪的電子產品出口,其附加值僅有15%留在國內。當美國將半導體設備納入出口管制清單時,越南在胡志明市建設的芯片封裝廠立即陷入設備短缺困境。這種“組裝經濟”的脆弱性,在2024年美國擴大對華AI芯片禁令時顯露無遺——越南相關產業(yè)鏈的月產能驟降32%。
破局之路的多維探索
面對困境,越南正加快推進多元化戰(zhàn)略。通過CPTPP拓展加拿大、墨西哥市場,2023年對歐盟出口增長21%印證了這一策略的可行性。在供應鏈本土化方面,河內啟動的“工業(yè)4.0計劃”已促成3家本土半導體封裝廠投產。更關鍵的是深化與“東大”的合作——中越共建的北江省電子元件產業(yè)園,通過“越南組裝+中國核心部件”模式,既規(guī)避美國關稅制裁,又能保持成本優(yōu)勢。這種戴著鐐銬的舞蹈,或將成為越南突破困局的現(xiàn)實選擇。
在全球化裂變的背景下,越南的遭遇折射出供應鏈國家的普遍困境。當經濟崛起遭遇政治博弈,這個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在大國夾縫中尋找平衡點。從出口導向到技術自立,從市場多元到地緣運籌,越南的轉型之路遠未到終局。
照片由Pexels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