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報道
在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病負擔加重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大健康產業正處于科技革命與人文關懷交匯的前沿,人工智能(AI)、支付改革、精準醫學等技術加速推動行業變革。
3月31日在清華大學召開的“科技重構價值——2025年股權投資春季論壇”上,多位行業專家、企業高管和投資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大健康產業如何穿越技術與市場的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
(現場圖)
在主題為“大健康產業創新越過山丘”的圓桌對話環節,活動現場匯集了醫療健康、人工智能、政策研究、資本投資等領域的頂尖專家。從手術機器人到AI輔助診療,從支付改革到藥物研發,他們以“越過山丘”為喻,展開了一場關于醫療健康產業破局之道的深度對話。
技術與設計的融合:醫療創新的“雙輪驅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工業設計系教授趙超從設計創新的角度切入,強調醫療創新需回歸人性需求。在他看來,醫療設計是一個涵蓋產品、環境和服務體驗的閉環,應關注患者、醫生、護士及相關利益方的需求。人工智能在這一過程中提供技術支撐,推動從循證醫學向循證敘事醫學的轉型,提升醫療設備、技術和服務體驗的設計效率與效果。
趙超認為,醫療產業的未來不僅依賴技術創新,還需要設計創新賦能。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夠支持設計團隊高效地產出更加豐富的、更加有人性化、有溫度的設計創新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通過提高人和人之間、人和技術之間的互動,能夠產生更加具有豐富想象力、更加具有溫度的醫療的產品和服務系統。
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團隊負責人邱東曉則從技術落地的挑戰出發,著重強調了“醫工商協同”的重要性。“微創肯定是一個大的方向。應該說,影像結合、機器人結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為了解決微創的事情。”他表示,在內科外科化、外科微創化、微創精準化的大趨勢下,微創技術和精準醫療是未來的方向,而影像技術和機器人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邱東曉還特別提到,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趨勢將對醫療行業產生深遠影響,這些技術不僅有助于微創手術的推進,還將逐步與其他行業的發展趨勢相結合。通過精準醫療,醫工結合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早期的小種子項目有著巨大的成長潛力。
芯能創投合伙人華捷從資本視角剖析AI對醫藥行業的顛覆性價值。他認為,AI技術正重塑藥物研發的三大核心環節——靶點發現、分子設計和篩選,以及臨床評價。
他觀察到,優秀的AI驅動生物技術公司正在基于泛化能力強、多模態等通用大模型,在各自的垂直應用場景中,利用特有的高質量數據進行精準地再訓練和循環數據投喂及迭代,以開發精度高、特定場景適配性強的特有AI模型,用于提高藥物研發的效率和管線質量。
華捷尤其強調,AI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必須實現“干濕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價值,即充分整合“干實驗”(高質量的數據集和模型)與“濕實驗”(生物化學和動物實驗)的技術和數據。此外,純計算背景的團隊可能由于欠缺對生物醫藥領域的認識和相關醫藥數據的理解,缺乏對AI模型結果的合理判斷。因此,在評估AI醫藥企業時,需要關注重點關注兩個維度:(1)濕實驗通量是否匹配模型迭代需求;(2)計算團隊是否有生物醫藥研發背景。
他認為,AI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突破可能來自兩方面:(1)高質量數據采集的實現用于開發精度高、特定場景適配性強的AI模型;(2)某項計算技術的突破(如AlphaFold對結構預測的突破)。然而,AI醫藥企業的核心衡量標準仍是能否推動高質量藥物管線的建立和優化,這是投資人判斷AI醫藥企業價值的關鍵邏輯。
政策與資本的協同:構建創新生態的“護城河”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DRG質控中心專家、北京市DRG項目辦公室費用研究組副組長張樂輝在發言中分享了丙類目錄的推出及政策背景,并分析了商業保險與丙類目錄的結合以及醫院與醫藥企業的角色轉變。
在張樂輝看來,醫保局近期推出的“丙類目錄”為創新技術提供了商業化出口——惠民保等商業保險有望與丙類目錄結合,推動支付體系擴容,預計規模可達2000億元,占醫保總盤子的1/10。
這樣的前景下,建議科研能力強的醫院主動篩選有丙類目錄潛力的創新企業并提前布局相關科室。真實世界研究(RWS)對于藥品價值認定至關重要,仿制藥及普藥企業應借助廣泛應用場景,探索新的臨床價值,而醫院也應增強科研意識。
元思生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驍的發言主要圍繞創新企業的核心選擇、數據科學在生物醫藥的應用選擇和環肽藥物的競爭優勢等展開。他回憶說,團隊選擇環肽賽道源于其“四兩撥千斤”的潛力:環肽兼具小分子與大分子的優勢,且在腫瘤、自免、代謝病等領域存在大量未滿足需求。
張驍還分享了他對長期主義與階段性價值實現的理解。“雖然選擇需要長期積累和深耕的賽道,但我們在耕耘的過程中就可以實現一些里程碑。”在他看來,在臨床前、臨床各階段與國際藥企合作,是平衡研發投入與商業回報的方式之一。盡管全球市場競爭激勵,但中國企業只要能找到突破口,就有機會打造出具備千億級別潛力的創新藥企業。
北京陽光萬康董事長顧軍軍從醫學影像技術的普惠化實踐出發,提出“數字孿生地球”的醫療愿景。他將未來醫療場景將分為“物理中心”與“數字服務”兩大模塊:影像檢查與精準手術需依托實體中心,而問診、監測等環節可通過穿戴設備居家完成。
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化,醫療科技的發展始終遵循“科研-市場-應用”的價值創造鏈條,這是不可變的核心原則。“暢想未來,在物理地球和數字地球逐漸成為現實,人類社會完成數字化以后,那時的醫療場景到底是什么樣?”他表示,帶著對未來醫療的思考,陽光萬康已在科研生產、貿易和臨床應用等方面廣為布局。
整場圓桌討論中,嘉賓們不約而同地提到“融合”與“耐心”兩大關鍵詞:趙超呼吁以跨學科人才培育夯實創新基礎,邱東曉強調“(創業者)要有定力,要回到事情的本質”。
正如圓桌論壇主持人、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市場總監黃玥的總結:“設計、技術、政策以及資本,這四股力量缺一不可,但是融合才是關鍵。”在大健康產業“越過山丘”的征途中,既需要仰望星空的想象力,更需腳踏實地的定力——畢竟,真正的創新從來不是追逐風口,而是深耕價值的靜待花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