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現代科技對教育的賦能,已逐步滲透到哲學、教育學、文學、工學、語言學等各類課程中,藝術教育、音樂教育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和協同育人,已成為數字時代、科技時代勢不可擋的新趨勢、新走向。將現代科技融入高校音樂創作、音樂教學、音樂體驗、音樂傳播等各環節,讓音樂教學有更多可能性,既是推動高校音樂教育逐步邁向現代化、時代化的重要體現,也是迎合市場需求,提升音樂人才就業競爭優勢的現實需要。因此,高校應主動利用科技賦能優勢為音樂教學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積極推進藝術教育與科技的攜手育人實踐,努力提升人才培養實效。
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為高校音樂教育注入了新活力與新動力,進一步推動高校音樂教育形式不斷革新,促成傳統音樂教育手段與現代音樂教育形式的創新融合,對提升音樂教育人才培養實效,打造更具親和力、精準性、個性化的音樂教育模式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跨界融合,打破傳統。一是高校音樂教師可充分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對學生音樂創造力、音樂表達力、音樂才能、學習風格、學習水平、興趣偏好等數據的自動收集、智能分析,精準繪制學生“數字畫像”。高校音樂教師可根據智能分析報告為學生提供與之個性化需求相契合的音樂課程、音樂技術、專業方向等,根據學生音樂課程學習情況和學業表現提供個性化輔導課程,幫助學生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二是高校音樂教師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互聯網平臺搜集各類優質在線課程、教學案例、典型經驗、課程資料等,以優質的音樂教育供給拓寬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同時,高校音樂教師可引入在線教育平臺,接入翻轉課堂、慕課APP、網易云課堂等,將傳統線下音樂教學轉化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依托互聯網的實時互通、在線聯結、視頻通訊等功能,邀請國內外的教育大師、演奏家等開展線上教學,為學生提供在線藝術指導和音樂教育,拓寬學生學科視野、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另外,高校音樂教師也可將數字音樂教學儀這一新興音樂教學平臺應用于音樂教學,其內嵌海量音樂教學資源,同時還可支持高清數控、同屏顯示、白板互動、音樂創編等,有助于激發學生音樂創造力和表現力,提升音樂教學成效。
科技革新不斷催生和創造了很多新興音樂媒介。各類新興音樂媒介和載體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工具和設備,推動音樂教育質量提升。
新興技術與載體的應用探索。一是數字化平臺的接入。酷狗音樂、網易云音樂、QQ音樂、咪咕音樂等音樂平臺通過與唱片公司、知名音樂人等合作,收錄了千萬量級的正版高品質無損音樂作品。二是各類內容創作工具的接入,包括人工智能的生成算法、預訓練模型、合成器、采樣器以及各類支持簡譜創作、音樂編曲、音樂剪輯、音樂播放的Guitar Pro 7.5.1、作曲大師簡譜軟件、AemperMusic、電子鍵盤、OrbComposer等。同時,依托AI音樂平臺的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技術,還可進行智能編曲、自動生成等,為學生進行音樂創作提供了更多思路與靈感。三是數字化樂器的接入。伴隨裸眼3D、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現實增強技術等的賦能,樂器形態、樂器制作發生了明顯變化。過去傳統音樂教學中,受經費、條件、場地等限制,很多樂器無法真正應用于音樂教學。一方面,伴隨數字化技術的融入,很多結合新興科技手段創造生產的在線虛擬鋼琴、電子琴模擬器等的應用,保證了音樂教學質量的同時還可降低音樂教學的資源投入。另一方面,伴隨新材料技術、3D打印技術等的融入,音樂樂器的生產和制作更為自動化、智能化,避免了音樂樂器采購難度大、經費投入大等困擾,為高校音樂教學中引入多種音樂樂器帶來了便利。例如,智能音律系統應用于古箏教學中對降低古箏專業學生的學習難度具有很大助益;互動琴鍵技術的出現可依托外置的傳感器和智能系統實現對學生音樂表現的智能追蹤和數據收集,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和演奏風格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技巧指導和智慧伴學方案,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特雷門琴的應用,憑借其內置的電容感應技術,使得非接觸式的演奏方法成為現實,學生在空中揮舞中便可實現對音高、音量等的控制。四是數字化場景的搭建。借助360度全景技術、全息技術等支持,可搭建音樂廳、沉浸式舞臺、演播廳、音樂劇場等多種場景,滿足多元化音樂教學需求。
(作者系無錫太湖學院講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