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微信啊因素,一直以來,對于動脈硬化的發生機理,醫學界認為過高的血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受損血管內皮下方的沉積,是導致動脈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也就是說,之所以會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血脂代謝出現了問題。
在上述的理論指導下,嚴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成為了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首要靶點,對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到1.8mmol/L以下已經是絕大多數指南的共識,嚴格控制血脂也確實帶來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獲益。
但在現實世界中,仍然有不少人,即使嚴格控制了血脂,同樣還是會發生心梗,腦中風等心腦血管事件,這種現象特別是在慢性腎病患者身上尤為凸顯,特別是在終末期腎病患者中,膽固醇高低對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已經幾乎趨近于無,這種血脂明明已經很低,但心血管風險仍然很高的問題,是醫學界需要進一步厘清的新課題。
近年來的一些研究發現,一種形成細胞膜的重要物質神經酰胺,特別是血液循環中的長鏈神經酰胺的水平高低,與血脂水平一樣,也能夠用于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一些知名的醫療機構,如梅奧診所等,目前已經開始測定血液中的神經酰胺水平,用于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長鏈神經酰胺為什么會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有關,其導致動脈硬化程度加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這也是一個需要進一步解決的醫學難題。
近日,北大和山大醫學研究團隊在Nature上重磅發布了一項科研成果,為神經酰胺對于動脈硬化影響的神秘機制揭開了面紗,也為進一步靶向這個重要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提供了學術和技術支持。
復雜深奧的研究過程我們就不贅述了,在該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神經酰胺C16:0的兩種內源性膜受體,在識別神經酰胺后,會引發炎癥小體的活化,從而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炎癥反應,在這種情況下,不管膽固醇高還是低,都有可能因為炎癥反應而在血管內皮下方形成沉積,導致動脈硬化斑塊的潛在形成風險。
為了證明這一發現,研究者使用敲除相關受體或使用受體拮抗劑的動物進行試驗,發現在不同血脂水平下,這種對神經酰胺受體的阻斷,都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也就是說,膽固醇高低可能不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關鍵,神經酰胺受體的激活才是導致動脈硬化的真正罪魁禍首。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一點,研究團隊收集并分析了不同腎功能狀態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漿樣本,通過測試分析發現,這些患者中的神經酰胺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存在獨立關聯性,也就是說,如果能夠阻斷前述的引發炎癥反應的神經酰胺受體,就能夠在不對血脂進行控制的前提下,有效延緩甚至逆轉慢性腎病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該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該研究揭示了膽固醇之外的重要的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因素,如果能夠合并血脂控制,再進一步阻斷相關的神經酰胺受體,可能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將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特別是對于慢性腎病患者,降低血脂水平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作用已經非常有限,如果能夠有效控制神經酰胺這個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新靶點,必定會對這部分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預防,帶來新的突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千萬不要因為看到這樣的研究,就停用我們手里正在吃的降脂藥物,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嚴控血脂的治療方法,仍然是降低心血管風險的重要干預措施,嚴控血脂帶來的心血管獲益,也是非常明確的。
這是一項從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新的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因素和潛在治療靶點的探索性研究,該研究意義重大,但是想要轉化為現實世界中的藥物應用,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對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以及由高危風險的朋友,嚴格控制血脂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需要服藥的,也應該繼續堅持用藥。
最后祝賀中國的科學家研究團隊,也期望新型的,具有充分安全性的神經酰胺受體阻斷劑能夠盡快研發上市,為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預防提供更新,更先進的用藥選擇。
歡迎大家積極轉發分享,讓更多人看到靠譜的健康科普知識。
參考文獻
Zhang, S., Lin, H., Wang, J.et al.Sensing ceramides by CYSLTR2 and P2RY6 to aggravate atherosclerosis.Nature(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