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與我國大陸的關系一直處于微妙的變化之中,在歷史上既有過刀兵相向,也有過緩和和交流,只不過在近些年對于該地區領導人思想的嚴重錯誤,臺灣與大陸的關系再度跌入低谷,而這樣的情況很容易被其他心存不軌之國家利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國。
作為世界上影響力巨大的發達國家,美國的行為堪稱“十分霸道”,為了推行自己的霸權主義,它多次干擾其他國家內政,甚至鼓動和繼續戰爭,例如中東地區的資源爭奪戰,以及俄烏沖突之中對烏克蘭提供的武器援助。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還十分擅長在其他國家部署軍事基地,如韓國,菲律賓等,而對臺灣問題的干預,也成為美國制裁打壓我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萬事萬物皆有尺度,如果美國在臺灣部署核武器,中國就很有可能打一場核戰爭。
俄烏沖突之中活躍的美國
雖然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但局部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比如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所爆發的戰爭,如今已經持續了數年時間,從目前兩國的對峙狀態來看,似乎還沒有停戰和結束的意思。
烏克蘭和俄羅斯曾經都屬于前蘇聯的聯邦,但雙方在實力上的差距很大,若要真正單對單地打起仗來,烏克蘭或許根本沒有任何招架之力,但如今卻在與俄羅斯的較量之中把戰爭拖入僵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國家的支援。
從烏克蘭的現狀來看,和俄羅斯交涉了那么久,本國內的資源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完全是依靠西方國家的支持在打仗,而這些對烏克蘭提供所謂幫助的國家,全都是曾經希望制裁和打壓俄羅斯的存在,美國就是一個典型。
在中俄關系一路向好的當下,美國要想鞏固自己的霸權主義秩序,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針對中國和俄羅斯,變相支持俄烏沖突或許是個很不錯的做法,所以美國想盡一切辦法予以烏克蘭支持,甚至不惜為此出臺各種法案。
從最初的國際聲援,到后來的資源提供,再到接下來的武器裝備和軍事幫助,美國對烏克蘭的資助堪稱源源不斷,就差自己親自參戰了,也正是對俄烏戰事的介入,讓美國認為,似乎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制裁中國。
如果說進入俄烏戰爭是美國制裁俄羅斯的做法,那么插手臺灣問題就是在針對我國,所以美國想讓我國重復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狀態。
其實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性質,俄羅斯和烏克蘭雖然曾經在同一面旗幟下,但畢竟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政權和國家,即使爆發戰爭也不牽扯領土主權的損失與否。
可我國大陸與臺灣不同,這是一種從屬問題,它與大陸之間的摩擦涉及我國的領土主權完整,也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根本無需其他國家干預。
但美國卻不管不顧,他在一個中國的認知層面總是以模糊的狀態出現,自從以賴清德為首的民進黨上臺之后,兩岸關系就急轉直下,美國方面則趁此機會見縫插針,想通過拉近與臺灣當局的關系,讓其進一步背離我國大陸。
但讓美國沒有想到的是,雙方的軍事實力差距太大,連臺灣當局也有所顧忌,雖然大肆鼓吹臺獨行為,但也不敢有任何太過分的舉動,簡單來說,無論是臺灣居民,還是宣揚臺獨的民進黨高層,都不想讓兩岸局面演變為戰爭狀態。
因為臺灣根本沒有絲毫勝算,對于大陸而言,甚至連登陸作戰都沒有必要,哪怕僅是圍而不攻,不出一個月臺灣就會不戰自潰,單從軍事方面論,臺灣根本沒有一戰之力。
美國卻不甘心如此,因為自從參與俄烏沖突之后,美國似乎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沖突中的核風險認知
在美國看來,持續的俄烏沖突無疑是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控制敲響了警鐘,為了保證戰爭不被進一步擴大,一些有核武器的大國已經開始提升戰略威懾力量,無核武器國家的民用核設施也危機重重。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或許會面臨更多的核武器國家,而當前的俄烏沖突已經暴露出了核風險。
從2022年俄羅斯對烏克蘭采取特別軍事行動開始,還沒有出現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況,但相關的消息卻層出不窮。
首先就是有核國家使用核武器的風險,這是戰場之上最大的不可控因素,尤其是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進入特殊戰備狀態之后,世界范圍內都感到了核戰爭爆發的可能。
但這種感覺是微弱的,畢竟當年美蘇最嚴重的冷戰時期,也沒有使用核手段,但在理論上看,核武器被使用的風險依然存在,畢竟一旦出現戰爭局面,有核國家動用核威懾是必然的,這個東西只要放在那里就會讓人望而生畏。
就像是一把槍指著一個人的頭,無論有沒有開槍的打算,威脅很明顯就已經存在,如今的核威懾也是如此,并不一定要使用核武器,但壓迫感就擺在那里,這種戰略威懾產生的作用很大。
尤其是在二戰結束之后,核武器雖然一直沒有被使用,但有核國家的威懾必然存在,尤其是蘇聯解體之后,核擴散的速度開始加快,這種風險就更加嚴重。
在如今爆發的俄烏沖突之中,俄羅斯是擁有數千枚核武器的核大國,而在烏克蘭背后的美國和北約,也擁有大量的核武器,這些都是問題所在,只要這種局勢一直存在,對核戰爭的恐懼和潛在可能就根本不可能消滅。
對臺灣部署核武器
在俄烏沖突以及局勢演變之中,美國深刻理解和認識到了核威懾乃至核武器的重要性,一個小地區如果擁有了核設施,那么就連一個世界級的大國也不得不對其高看幾分,因為有核設施的存在,許多觀念和文化都必須被重新確認和考慮。
所以美國也會對臺灣產生這種不良想法,從宏觀上來看,美國在臺灣的核武器部署動機來自于自身技術的革新,所謂的國家安全戰略調整以及臺海局勢的變化。
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美國就已經實現了核武器的小型化,核武器的重量已經減少到了原來的1/5,在這樣的基礎上,美國推出了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兩個全新的軍事概念。
到了50年代中期,美國已經開始關心如何在有限戰爭中使用核武器,而在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之中,臺灣問題一直是美國遏制中國軍事發展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在近期,臺灣對美國而言的重要性明顯上升,阻止中國大陸收復臺灣,也成為美國東亞政策的重要部分。
而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就曾對我國進行過核威懾,1954年到1956年,美國在海外核武器的部署增加了1%,準核武器的部署增加了10%,甚至連進入臺灣水域的本國軍艦上也部署了核武器。
第一次臺海沖突之后,美國試圖通過一紙條約在臺灣部署核武器,以此來增強臺灣的軍事實力,并對我國大陸地區的某些城市造成直接威脅,但后來不知是什么原因,這次事件被擱置,臺灣方面也變得焦慮起來。
只不過后來在幾經周折的情況下,美國在1957年5月7日公布了在臺灣部署斗牛士導彈的消息,大陸迅速給出反應,在不久之后,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從此美國的核威懾變為泡影,不僅如此,還一度和臺灣當局陷入相互猜忌。
現在的中國已經今非昔比,雖然我國在原子彈研究成功之后表示,絕對不率先使用核武器,也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但并不意味著允許其他國家在我國臺灣島隨意進行核武器的部署。
所謂的核武器使用并不一定是軍事打擊,潛在的核威懾和領土主權的破壞也有使用的嫌疑,如果現在的美國不考慮中國大陸,依然舊事重提,有了在臺灣部署核武器的念頭,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會迅速采取行動,畢竟這是在中國的固有領土上搞大動作。
臺灣問題向來是中國的底線,如果美國動用核武器的手段予以挑釁,中國將會毫不留情地進行回擊,畢竟是對方的核威懾在前,為了維護我國的領土完整,中國并不介意打一場核戰爭。
這并不是在紙上談兵,在和臺灣的關系急劇惡化之后,盡管美國用核武器出手干涉的幾率很低,但依然存在且不可忽視,一旦臺海戰事爆發,美國究竟是怎樣的動向也上不知道,是否動用核武器也說不準。
但即是美國動用這樣的極端措施,我國也不會退縮,如果前者執意要撕破臉,那么大陸也會奉陪到底,畢竟這涉及到了我國的根本利益,不允許有任何的讓步。
參考文獻
[1]趙學功.核武器與美國對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的政策[J].美國研究,2004,(02):100-115+5.
[2]劉洪豐.60年代以來臺灣核武器研制與美國對臺政策[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2,(03):48-51.
[3]吳莼思.俄烏沖突對國際核軍控和裁軍的影響[J].國際展望,2022,14(03):22-37+
156-157.DOI:10.13851/j.cnki.gjzw.2022030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