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非常明確的“放水”年。
這可以和2008年做比較,2008年放水消費者價格指數一下破了8%,今年卻不是這個情況,一季度消費者價格指數與生產者價格指數均不達預期,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3%,生產者價格指數還下降了2.2%。
這應該說很意外,因為貨幣供應在增加,而且很確定。
2024 年 9 月加發了12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今年財政赤字率計劃目標提升到4%,為什么消費市場沒做出積極的響應?
應該說政策對今年的局面是有預判的,否則不會放水,《報告》已經將2025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目標下調到2%,而2023年與2024年都是3%的計劃目標,結果目標實現都只有0.2%。
為什么2008年放水能刺激起經濟,為什么2025年一個季度過去了,數據還是趴在地板上反復摩擦?說明水沒有流到消費者手中,刺激消費的政策更多的是在引“錢”出洞,是在掏消費者的口袋拯救消費。
這就要挖底層邏輯。
對現象的解讀有很多角度,但是有兩個因素不得不提,這就是投資者的信心與消費者的信心,信心是什么?是預期。
投資者的信心從哪來?來自明晰的政策方向,到底做一個市場經濟“理性人”,還是做一個隨時舍財成仁的道德家?如果是后者,決定命運的不是市場,更不是法治經濟,而投資人只能是市場的“理性人”,對“理性人”來說,成就一個法治天下、成就一個健康的市場營商環境才是最重要的。
相反,營商環境行政化了,資本失去了預期,企業在做縮表,就業壓力在增加,就很可能陷入下降螺旋。
放水之年所以刺激不起來消費,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來預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