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直播間里,27歲的小王正對著鏡頭熱情介紹產品,鏡頭外的他已連續工作12小時。這樣的高強度直播對他而言是常態,為抓住深夜流量高峰,他常常凌晨兩三點才下播,白天則睡到下午五六點,隨便應付第一頓飯。
半年前,腹部隱現的悶痛敲響了健康警鐘。起初小王以為是老胃病犯了,隨手吞幾片胃藥繼續工作。直到兩個月前,他發現大便顏色異常發黑,體重莫名驟降8斤,才在家人催促下就醫。腸鏡檢查顯示,距肛門15cm處可見潰瘍性腫物,病理確診為結直腸癌早期。
醫生指出,小王長期晝夜顛倒、飲食紊亂導致腸道菌群失調,高壓狀態引發免疫抑制,這些均為腸癌發生埋下伏筆。而早期腸癌癥狀如腹痛、黑便、消瘦,極易被誤認為普通腸胃病或疲勞所致,導致誤診率高達30%。
癌癥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會得癌癥?
1.基因突變
? 原癌基因(如RAS家族)異常激活,使細胞增殖失控;抑癌基因(如TP53)失活,喪失對異常細胞的清除能力。
? 突變來源:5%-10%為遺傳(如BRCA1/2突變致乳腺癌風險增8倍),90%由后天因素誘發(吸煙致肺癌KRAS突變率超30%)。
2.環境因素
? 化學暴露:苯(白血病風險增4-6倍)、黃曲霉毒素(肝癌風險增30倍)。
? 物理輻射:紫外線(皮膚癌風險隨暴露量呈線性增長)、CT掃描(兒童每1mSv輻射劑量使白血病風險升0.3%)。
? 生物感染:HPV病毒(宮頸癌歸因率99%)、乙肝病毒(肝硬化轉肝癌年發生率3%-6%)。
3.不良生活方式
? 吸煙:含69種致癌物,肺癌風險隨煙齡每增10年上升1.5倍。
? 飲食:加工肉日攝入量每增50g,結直腸癌風險升18%。
? 肥胖:BMI>30人群,11種癌癥風險較正常體重者翻倍。
4.遺傳易感性
? 強遺傳型:視網膜母細胞瘤(40%病例為RB1基因突變)。
? 遺傳傾向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00%發展為結腸癌,APC基因突變)。
5.免疫失衡
? 艾滋病患者癌癥發病率較常人高30倍,因CD4+T細胞<200/μL時免疫監視失效。
?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淋巴瘤風險增5-10倍。
這些癥狀若持續出現,可能是惡性腫瘤的預警信號
1.持續性疼痛
當疼痛持續2周以上,夜間加重,要警惕癌細胞的信號,如胰腺癌的腰背痛、骨癌的肢體痛。腫瘤壓迫神經或侵犯骨膜引發疼痛,普通止痛藥難以緩解。特別是50歲以上人群新發腰背痛需排查胰腺癌,骨癌疼痛常伴隨病理性骨折風險。
3. 異常出血
這種出血癥狀通常非外傷性出血,如咳血(肺癌)、黑便(胃癌)、無痛血尿(膀胱癌)。異常出血預示著腫瘤組織壞死侵蝕血管,或影響凝血功能導致出血。北京協和醫院研究發現,45歲以上無痛血尿患者膀胱癌檢出率達60%。
3.進行性吞咽困難
初期吞咽固體食物(如饅頭、米飯)有哽噎感,需用水輔助;逐漸發展為只能進食半流食(如面條、粥),最終連水、牛奶等流食也難以下咽。高度提示食管癌(尤其是食管鱗癌)或喉癌。我國食管癌患者中,吸煙者發病率增加3-8倍,飲酒者增加7-50倍。
檢查建議:
? 影像學檢查:B超(甲狀腺、乳腺)、低劑量CT(肺癌篩查)、胃腸鏡(消化系統)
? 腫瘤標志物:CEA(結直腸癌)、AFP(肝癌)、PSA(前列腺癌)
? 病理活檢:發現可疑病灶后需進行穿刺或手術活檢以確診
18種癌癥都“愛”的1個字,一定要遠離!
這個字就是:胖!
肥胖不僅是體重問題,更是健康隱患。研究表明,18種癌癥與肥胖密切相關,包括結直腸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絕經后)、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腎癌、膀胱癌等。肥胖導致癌癥的機制復雜:
1.代謝紊亂:脂肪細胞分泌炎癥因子,引發慢性炎癥反應,損傷細胞DNA。
2.激素失衡:脂肪組織過量會擾亂雌激素、胰島素等激素平衡,刺激癌細胞生長。
3.免疫抑制:肥胖者免疫功能下降,癌細胞更易逃脫免疫監控。
遠離肥胖,科學防癌
1.飲食控糖:減少精制糖、酒精攝入,避免升糖負荷大的碳水化合物。
2.健康飲食: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少吃紅肉和加工食品。
3.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降低乳腺癌、結腸癌風險。
4.戒煙限酒:吸煙者肺癌風險高15-30倍,過量飲酒增加肝癌、胃癌風險。
5.定期體檢:BMI≥24或男性腰圍≥90cm、女性≥85cm時,需警惕肥胖相關疾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