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長城Hi4技術上市,長城打破常規,采用了前后雙電機布局,與傳統混動系統前軸堆砌雙電機的做法形成差異,進一步降低了四驅電混的入門門檻。
要知道,傳統混動系統若要實現四驅,往往需在前軸需要布置一個發電機和驅動電機,而后置還要增加一個驅動電機,這樣不僅結構復雜,還會導致車輛前后重量分配失衡,影響操控穩定性。而Hi4將驅動電機后移至后橋,使車輛前后軸荷分配達到近乎完美的50:50黃金比例。
這種軸荷分配的優化帶來了多方面的好處。在操控穩定性上,車輛過彎時,前后輪能更均衡地分擔側向力,減少轉向不足或過度的現象,無論是在城市道路的連續彎道,還是高速上的緊急變道,都能讓駕駛者信心十足。在碰撞安全性方面,前軸電機數量減少,為前艙留出了更多的吸能空間。當車輛發生正面碰撞時,能更有效地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根據相關測試,被動安全性能提升了30%,為車內乘員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近日,長城發布了全方位升級而來的第二代Hi4技術,涵蓋了硬件和軟件算法等多個層面,其中28項關鍵技術升級尤為矚目。
全方位升級,效果顯著
相比第一代Hi4技術,通過硬件、燃油技術、電能技術、算法等4大板塊進行28項技術升級,不僅在能耗、操控和安全性方面實現了顯著提升。本文不復制粘貼新聞稿內容,僅是談一談在我眼中,四個比較重要且亮眼的提升。
智能后橋解耦系統:當車輛時速超過63km/h進入高速巡航狀態,且四驅系統并非必需時,智能后橋解耦系統就會自動發揮作用,迅速斷開后軸與電機的連接。這一舉措有效避免了后軸電機在高速空轉時產生的能量損耗,經實際測試,可降低高速能耗0.4-0.7L/100km。例如,在一次長途高速試駕中,搭載第二代Hi4的車輛在開啟解耦系統后,油耗明顯低于未開啟時,續航里程得到了顯著提升;
雙軸能量回收:該技術充分利用前后軸雙電機的優勢,實現了雙軸能量回收。傳統混動車型多為單軸回收,在減速或制動過程中,能量回收效率有限。而第二代Hi4的雙軸能量回收系統,能夠讓前后電機協同工作,將車輛的動能更高效地轉化為電能儲存起來,能量回收效率相比單軸提升了2.07%。比如在城市頻繁啟停的路況下,雙軸能量回收系統能持續為電池補充電量,減少能量浪費;
自適應能量管理:與智能駕駛系統深度融合,自適應能量管理系統可實時監測路況和駕駛狀態。當車輛處于擁堵路段,系統會根據前車距離和車速,動態調節能量回收強度,在保證安全跟車距離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回收能量,進一步降低能耗,經測試,擁堵路段能耗可再降5%;
兩擋DHT優化:發動機直驅在混動系統中對提升高速效率至關重要。第二代Hi4對兩擋DHT進行優化,使發動機直驅的介入速度從70km/h降至40km/h,擴大了發動機直驅的高效區間。在城市快速路等中低速場景下,發動機能更早介入直驅,既保證了動力輸出,又提高了燃油經濟性。
此外,我們從首搭第二代Hi4技術的車型——二代哈弗梟龍MAX(參數丨圖片)上,可以更直觀地看出提升的效果。
在性能上,二代哈弗梟龍MAX 的0-100km/h加速僅需6.8秒,這一成績在同級四驅車型中表現出色,相比主流兩驅混動SUV,加速時間縮短了2-3秒,動力響應速度提升了30%。
在爬坡能力方面,第二代Hi4同樣表現卓越,最大爬坡度可達60%,遠超多數城市SUV。在面對一些陡峭的山路或地下停車場的陡坡時,搭載第二代Hi4的車輛能夠輕松應對。例如,在一次山區試駕中,車輛在爬一段坡度為45%的陡坡時,動力輸出穩定,沒有出現動力不足的情況,展現出了強大的爬坡能力。
在全路況方面,二代哈弗梟龍MAX覆蓋了雪地、沙地、泥地等全地形。在雪地模式下,系統會自動調整扭矩分配,增加車輪的附著力,確保車輛在積雪路面行駛的穩定性;在沙地模式中,通過優化動力輸出和換擋邏輯,防止車輪陷入沙地;泥地模式則會增強四驅系統的工作強度,提高車輛的脫困能力。在一次越野測試中,車輛先后穿越了雪地、沙地和泥地,九模智能切換系統能夠根據不同路況迅速做出調整,讓車輛始終保持良好的行駛狀態。
而在更重要的能耗方面,二代哈弗梟龍MAX可根據實際路況切換最佳工作模式,使發動機處于最優效率,相比單擋串并聯在市區油耗可降低7.93%;相比串聯增程在市區和高速油耗最大可降低18.82%。同時二代哈弗梟龍MAX純電續航高達165km,電量27.54kWh,每公里用車成本僅需4分錢。饋電油耗低至4.2L/100km,電池電量不足時,車輛依然能夠保持極低的油耗表現,遠超同級四驅車型。
電混四驅平權的意義
相信不少朋友會說,為什么長城如此堅持打造四驅的電混系統?
首先,站在消費的角度而言,四驅系統長期以來被視為豪華車的專屬配置,30萬級豪華車基本將四驅系統作為標配。這主要是因為傳統四驅系統結構復雜,成本高昂,使得其難以在中低端車型中普及。而長城第二代Hi4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打破了這一局面,將原本30萬級豪華車才有的四驅系統下沉至13-17萬區間(比如二代哈弗梟龍MAX)。
但你會說,這會不會是主機廠『冠冕堂皇的平權』?非也。
從安全性角度來看,根據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的數據,四驅車型的事故死亡率比兩驅車型低50%。這是因為四驅系統能夠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根據路況實時調整扭矩分配,使車輛在濕滑路面、緊急避讓等情況下保持更好的穩定性,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例如,在雨雪天氣中,兩驅車容易出現打滑失控的情況,而四驅車憑借其扭矩分配技術,能夠更好地保持行駛軌跡,避免事故的發生。
在操控性方面,四驅系統使車輛在濕滑路面的穩定性提升40%。以過彎為例,四驅系統能夠讓車輛前后輪更均衡地分配動力,減少轉向不足或過度的現象,讓駕駛者在彎道中更加從容自信,提升駕駛體驗。
在經濟性方面,第二代Hi4技術實現了能耗的優化,以二代哈弗梟龍MAX為例,其每公里使用成本僅4分錢。這得益于該技術的智能能量管理系統,如智能后橋解耦系統在高速時斷開后橋動力,減少能量損耗;雙軸能量回收系統高效回收動能,降低能耗,讓消費者在享受四驅性能的同時,無需為高昂的能耗成本擔憂。
其次,我們站在主機廠的角度來看,既然電混四驅對消費者有益,那在盡其所能去提供的前提下,是否就要考慮一下成本。
據悉,第二代Hi4技術的BOM成本,相比傳統三電機四驅系統降低了20%。這使得搭載該技術的車型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更適合進行電混四驅的普及。
而從適配性角度出發,第二代Hi4技術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可廣泛應用于SUV、轎車、MPV等多平臺。這種廣泛的適配性使其能夠覆蓋更廣泛的市場,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無論是追求越野性能的SUV用戶,還是注重舒適性的MPV用戶,都能在搭載第二代Hi4技術的車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既然站哪個角度來看,都是『win-win』的雙贏結果,這場技術博弈自然水到渠成。
1
在競爭激烈的混動技術市場中,長城第二代Hi4憑借獨特的技術路線,與比亞迪DM-i(前驅串并聯)、吉利雷神(三電機四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從架構復雜度來看,Hi4采用的是雙電機架構,相比比亞迪DM-p的三電機架構,在結構上更為簡潔。架構的簡化不僅降低了系統的復雜性,還減少了潛在的故障點,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
據悉,目前「長城Hi4技術」品牌下,已經擁有了『前后軸雙電機串并聯構型』的電四驅Hi4、『油電并聯設計與機械四驅非解耦結構』的越野混動Hi4-T、『縱置雙電機混聯架構』的泛越野混動Hi4-Z,以及『三擎動力+場景自適應』的重卡混動Hi4-G。有機會的話,我會出一個合集,將每一套Hi4技術的特點一一為大家道來。
顯然,長城對動力總成的研發絕對算得上是自主品牌中最上心的一家,可能還不帶『之一』。為什么那么上心呢?我覺得看技術還是要看人,對于長城而言,魏建軍,魏總或許就是這份『動力執著』的源泉。
每次參加有魏總登場的發布會,我都會被他對技術的理解所震撼,有時感覺讓魏總來講技術,可能會比工程師更專業,而魏總又能用更通俗易懂的話術,將頗為深奧的技術,通過消費者的利益角度表達出來,這點甚至超過了一些非技術專業的媒體。
而在第二代Hi4技術大會暨二代哈弗梟龍MAX預售發布會上,魏總作為Hi4技術的發明人表示,『在新能源混動時代,要想實現動力構型的突破,不能局限于動力總成思維,必須要有整車的全局思維。』更是一言點明了第二代Hi4技術的精髓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