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外人眼中,他是百年難遇的“天才”,可在自己心中,他活得卻非常煎熬。
2025年4月1日,年僅16歲的他從高樓墜下,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那么被譽為天才奧賽選手的于行健到底經歷了什么?以至于要選擇以這種方離開這個世界?
天才背后不為人知的煎熬
信息學奧賽的全稱是“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這是由中國計算機學會舉辦的競賽,所有符合年齡要求的青少年都可以參加。
但可想而知,這種競賽場上肯定是高手如云,能夠參加就已經不容易,想要拿到好名次的,恐怕需要有遠高于常人的智商。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于行健就是這么一個人,他自幼聰穎過人,展現出了極強學習能力,并成為了信息學奧賽中的佼佼者。
從網絡上的現有的公開資料中,最早可以在2022年的信息學奧賽名單中找到于行健的名字,那年他以131分的成績,成為了全遼寧省的第三名。
那個時候,于行健還正在上高三,將很多高中參賽選手都甩到了身后。
2023年,在東北育才學校發布的喜報中,于行健的名字再次出現,那次他在“AI+程序算法競賽”中取得了497分的超優秀成績,只差三分就能拿到滿分,那次于行健坐上了第一名的位置。
2024年,于行健繼續高歌猛進,剛上高一的他就以942的成績進入遼寧省隊,并被定位A類選手。
這一系列的成績和榮譽,似乎都在印證于行健的天才名號,但常言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比于行健還要厲害的人物,同樣有不少。
從今年3月份發布的信息學競賽名單顯示,于行健失手了,這次他的排名比較靠后,甚至連省隊也沒能進去。
而訃告中說,于行健是在4月1日墜樓,那么這兩件事距離如此相近,是否會存在關聯呢?對于這一點已經無法再進行確認,只能從于行健父親的祭文中尋找答案了。
父親發祭文引爭議
父親在祭文中這樣評價于行健,說自己的兒子就像是“靈童附體”,出生后不久就展示了自己超強的能力,讓爸爸媽媽也感到驕傲。
但接下來這位父親話鋒一轉,稱于行健是靈童和魔丸的交織,因為他有時會我行我素,看不起這個世界的一切,甚至粗估的對待自己的媽媽。
從這里可以看到,于行健或許是進入到了叛逆期,其實很多孩子在青春期都會有逆反心理,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只要老師和父母正確引導,孩子也會慢慢好轉。
不過在于行健身上,似乎不是叛逆這么簡單,他的父親坦言稱,于行健在近幾年失去了所有快樂,因為他不再喜歡學習和運動,甚至不屑于做這些事情,但為了自己的父母還是都去做了。
可人一旦對一件事失去了興趣,不光做起來會感到煎熬,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這,也或許是于行健成績下滑的原因。
從祭文中可以看到,于行健開始變得煎熬,甚至多次暗示父母想要找自己的世界,這里父親并沒有說明于行健所謂的自己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結合前面所說他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或許是他不再想在信息學奧數深耕,如果真是這樣,父親又為什么說自己你給不了于行健想要的世界,這實在是讓人看的云里霧里。
4月1日,于行健從高樓墜落,之后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但當晚19點時,于行健還是因為搶救無效去世。
令人非常揪心的是,于行健在瀕死之際,曾本能的向母親求救:媽媽,我疼,救我。
可想而知,當父母聽到孩子如此痛苦的求救時,心里是何等的難過,可他們卻毫無辦法,只能看著孩子的生命在快速流逝。
從這件事情中,再次印證了一個道理,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東西,生命才是。
當家長在引領孩子成長和進步時,也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績固然重要,但也要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甚至說接受失敗。
不必拘泥于世俗的框架,能夠讓自己活的幸福快樂,同樣會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