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者是連接黨和群眾的重要橋梁,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興隆臺區興隆街道作業社區副主任程士昱扎根基層十余年,始終秉持“為民服務”的宗旨,通過創新、奉獻與擔當,將社區治理的“千條線”編織成群眾幸福的“一張網”。
創新者:
躬身實踐,服務“零距離”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每當接手社區治理中的復雜問題,程士昱始終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她在實踐中探索出“聽民意、聚民智、解民憂”的工作方法,讓社區居民連連稱贊。
清晨的“移動辦公臺”:針對上班族“辦事難”問題,程士昱創新推出“移動辦公臺”工作法,讓辦事大廳“走出去”,在居民家中、涼亭或是小區外的公交站點接待群眾辦事;對于出行不便的居民開展上門社保認證,手把手幫助居民進行醫保網上繳費等,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群眾辦事的時間問題,還讓政務服務成為一道暖心的風景線。居民楊姨動情地說:“程程待我們像親人,事事都放心上!”
白天的“安全衛士”:社區安全無小事,程士昱帶領同事化身“安全小助手”,每日巡查樓道消防通道,深入商戶和獨居老人家中排查隱患。一次走訪中,她發現獨居老人李大爺家中電線老化,立即聯系專業人員為其更換線路,并定期回訪檢查。居民們聽說后都感慨:“有程主任在,心里踏實!”
黃昏的“星空夜話”:為暢通民意渠道,她發起“星空夜話”活動,利用傍晚時間與居民交流,傾聽訴求。大學生小許有一個軍人夢,在“星空夜話”時向程士昱表達出自己的心愿,程士昱及時通知他征兵宣傳信息并細心解答申請事宜,幫助小許報名,讓夢想照亮這位大學生的未來。每個月作業社區積極響應居民的“小心愿”約10余件,這一樁樁小事,織成了一張牢不可破的網,網住居民們的幸福。
點燈人:
精準幫扶,照亮“隱秘的角落”
在程士昱看來,社區的幸福拼圖不能缺少任何一塊。她以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洞察民需,尤其關注就業困難群體和弱勢家庭。
就業幫扶“一攬子計劃”:通過反復走訪,她梳理出社區內18戶就業困難家庭,逐戶建立檔案,分析致困根源。針對殘疾人王大姐的就業需求,她聯系企業開發居家手工崗位;為失業職工張大哥對接技能培訓,助其考取電工證并成功就業。兩年來,她累計為200余名居民搭建就業橋梁,讓“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程士昱深知,惠民政策唯有落實到位,才能真正解民憂。她主動學習社保、醫保政策,利用人社一體機為千余位退休職工辦理認證;通過幾百次的電話溝通、數十次上門走訪,為轄區多位居民辦理城鄉居民醫保,確?!皯1M?!?。
傳播者:
文明生根,實現“幸福滿滿”
開展文明城市創建,程士昱以“線上線下”雙線融合的方式,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線下活動“有聲有色”:她策劃“文明故事會”活動,組織志愿者用方言講述身邊的好人好事;開展“垃圾分類小課堂”,通過趣味游戲引導居民養成環保習慣。2024年,她牽頭舉辦“鄰里節”,通過包餃子、書畫展等活動,打破“對門不相識”的隔閡,讓社區充滿歡聲笑語。
線上服務“有呼必應”:她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建立社區微信群、微博賬號,定期發布政策解讀、活動動態。一次,有居民在群內反映路燈故障,她立即協調維修,并將處理結果實時反饋,贏得居民點贊。三年來,她通過線上渠道解答咨詢5000余次,收集建議200余條,真正架起黨群“連心橋”。
程士昱用實際行動將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讓文明之花綻放在每個角落,為基層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展現了新時代社區工作者“為民服務”的責任與擔當。
在她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作業社區如今環境整潔優美,鄰里和睦互助,文明蔚然成風。社區先后獲評“省級文明社區”“全市平安建設示范點”,成為盤錦市基層治理的一張亮麗名片。
監制丨李 磊
責編丨孫 超
編輯丨王忠超
來源丨中共盤錦市委社會工作部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