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紫金財經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2024年財報業績的發布,將港股“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的業績“陣痛”持續暴露出來。
根據財報數據,呷哺呷哺全年收入47.55億元,不僅同比下跌19.6%,更較2021年頂峰期的61.47億元縮水22.6%。更為觸目驚心的是,其凈虧損從2023年的1.99億元擴大至4.01億元,增幅達101.5%,
自2021年以來,呷哺呷哺已連續四年虧損,累計虧損超過12億元,而股價更是在財報發布后持續下挫至0.81港元/股,跌破1港元面值,觸發港交所退市預警,市值僅剩8.8億港元,較2018年巔峰期蒸發超90%。(截止到4月7日,呷哺呷哺股價0.65港元,市值僅7.06億港元)
曾經開創”火鍋一人食”場景的呷哺呷哺,如今在激進轉型中漸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陷入 “高端夠不著、低端沒優勢” 的夾層中,掉出火鍋品牌第一梯隊。
呷哺呷哺能否逆風翻盤,改寫命運,上演一部力挽狂瀾的戲碼?
呷哺呷哺的爆火與沉寂,也折射出中國餐飲連鎖品牌在擴張與轉型中的普遍挑戰,當趨勢紅利退去,任何脫離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戰略搖擺與迷失,都終將要接受市場的檢驗。
業績持續低迷,品牌雙線失守
根據呷哺呷哺公布的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呷哺呷哺全年收入為47.55億元,同比下降19.6%;凈虧損擴大至4.01億元,較2023年的1.99億元增幅達101.5%。
目前,呷哺呷哺的核心收入支柱來自主品牌“呷哺呷哺”與中高端品牌“湊湊”,兩者收入占比達96.3%,但兩大品牌在2024年均遭遇滑鐵盧。
其中,呷哺呷哺品牌收入為26.29億元,同比下降13.06%,盡管通過關閉138家低效門店和降低客單價,從2023年的62.2元降至54.8元,但依然沒有改善核心翻座率的數據,2024年,這一數字從2023年的2.6次/天降至2.5次/天,同店銷售額也下滑23.3%。
而湊湊品牌曾被寄予厚望,是其高端化戰略的重要抓手,但如今它的下滑更為嚴峻。報告期內其收入為19.48 億元,同比下跌超過26%,凈虧損達3.53 億元,虧損額占呷哺呷哺集團整體的近九成。客單價從142.3元降至123.5元,翻臺率從上一年同期的2.0次/天跌到1.6次/天,同店銷售額下跌32.0%,全國門店數量凈減少60家,陷入了“關店- 虧損擴大- 再關店”的惡性循環。
雙品牌的失守,讓呷哺呷哺的虧損、現金流等財務數據全面承壓。過去一年,呷哺呷哺凈虧損從上一年的1.99億元擴大至4.01億元,并且,哺呷哺已經連續四年虧損,累計虧損超12億元,持續失血導致截至2024年末其可用資金僅9.5億元,現金流壓力凸顯。倘若虧損態勢延續,現金流壓力還將進一步加劇。
業績持續低迷導致資本市場對其失去了信心,截至2025年4月2日,呷哺呷哺股價報 0.81港元/股,總市值8.8億港元,較2021年2月的歷史高點26.9港元蒸發超90%。更嚴峻的是,港交所規定,若股價持續低于1港元,公司可能被強制退市,這意味著呷哺呷哺已站在退市懸崖邊緣。
當消費市場轉向“質價比”競爭時,呷哺呷哺的雙線品牌未能守住大眾市場基本盤,也沒有在高端領域建立差異化壁壘,終致今日困局。
火鍋賽道分化加劇
當呷哺呷哺在虧損泥潭中掙扎時,火鍋行業正在經歷劇烈分化,不少頭部品牌通過差異化策略逆勢突圍。
過去幾年,海底撈也曾面臨下滑、虧損的困境,一度一年巨虧41億元,翻臺率也跌到海底撈上市以來的最低點。
此后,海底撈開始系列自救,通過“啄木鳥計劃”、“硬骨頭計劃”、“紅石榴計劃”等諸多舉措,經營情況大為好轉,2024年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海底撈實現營收427.5億元,歸母凈利潤47.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4%和4.65%,兩個核心財務數據均創下歷史新高。
核心經營數據翻臺率也回升至4次/天,達到公司內部設定的“榮枯線”。
另一家火鍋品牌巴奴毛肚火鍋,則以“產品主義”聚焦單品,將毛肚單品打造成爆款,完成突圍。根據巴奴公開透露的經營數據顯示,目前綜合凈利潤率為9%,平均翻臺率約為3.7次。2024年以來,巴奴上桌數同比增長12%,消費人次增長15.1%。
而鍋圈通過“極致效率”戰略,搶占家庭火鍋場景,在2024年也收獲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根據其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鍋圈全年實現收入64.70億元,同比增長6.2%;核心經營利潤為3.11億元,同比增長3.1%。毛利14.17億元,同比增長4.9%,現金儲備也由2023年年末的19.36億元增長9.8%至21.25億元。門店數方面,依然保持萬店以上規模。
事實上,從行業大勢來看,2024年火鍋依然是餐飲行業的重要細分賽道。根據紅餐大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火鍋市場規模達6175億元,同比增長5.6%,高于餐飲行業整體的增速。預計2025年火鍋市場規模達到6500億元。
不論是行業大勢,還是對比幾家典型火鍋品牌的2024年成績單,都可以看出呷哺呷哺的業績低迷,掉隊趨勢明顯。
紫金財經認為,火鍋行業的分化本質是供應鏈能力、產品創新與消費者洞察的綜合較量。海底撈通過供應鏈協同實現效率躍升,巴奴以產品主義建立壁壘,鍋圈則憑借家庭場景重構行業規則。
反觀呷哺呷哺,其困境折射出傳統餐飲企業在消費分級時代的焦慮,既未能在高端市場建立品質認知,又在性價比賽道被新興品牌擠壓,挑戰和壓力都非常大。
呷哺呷哺能否逆風翻盤?
過去,呷哺呷哺憑借“火鍋一人食”開創全新的消費場景,客單價只有40元左右,滿足了一批年輕用戶的需求,紅遍大江南北。
但隨著消費升級和消費趨勢細化,從2016年之后呷哺呷哺從“快餐”模式轉型“正餐”模式,客單價逐漸提升。特別是定位高端的湊湊火鍋,以“火鍋 + 茶飲”網紅模式切入,客單價一度高達150元。
雖然品牌在升級,但業績并沒有隨之跟上,反而進入下滑軌道。2024年5月呷哺呷哺正式宣布降價,門店套餐價大部分下降至50元的價格帶。彼時,創始人賀光啟曾對外公開表示:“整個餐飲市場都在降價,我們不調也不行。這個市場你不搶就只有餓死。”言語中透出些許無奈和抵觸。
果然在降價4個月后,賀光啟開始向公眾訴苦,在一場公開圓桌論壇中,賀光啟說:“餐飲已經進入一個非常卷的時代。我不是很支持打價格戰。”
實際上,這是呷哺呷哺在價格戰中搖擺不定的縮影,讓其一直處在“不上不下,不高不低”的尷尬夾層中。
如今消費分級趨勢更加明顯,并非單純的降級,這需要管理層厘清其中的復雜性。找到屬于呷哺呷哺獨特的路徑,而不是盲目跟風,一邊降價一邊又從心底里不愿意降價。
紫金財經認為,呷哺呷哺需重新錨定核心客群,是回歸“一人食小火鍋”的初心,還是深耕區域市場打造“平民火鍋”?呷哺呷哺需要讓自己的識別度重回清晰。
如今,消費產業也好,餐飲行業也罷,已經從“泡沫增長”轉到“硬核生存”階段,這需要品牌更加精細化運營,核心是重構“定位-成本-體驗”的價值三角。這是一個貫穿供應鏈、產品設計、場景體驗的系統性工程,單純的價格調整或門店收縮已難以奏效。
在業績公告中,面對持續虧損,呷哺呷哺提出2025年“重質不重量”策略,計劃新開95家呷哺呷哺門店,聚焦北京、上海等核心區域,目標翻座率3倍以上,并強化供應鏈與會員精細化運營,例如“學生月卡”、“企業團建套餐”等細分場景運營。這些舉措能否真正觸達核心消費客群,幫助呷哺呷哺逆風翻盤,仍需時間驗證。
結語
呷哺呷哺的困境折射出行業的深刻演化和變革。大品牌通過規模效應、供應鏈效率、極致體驗等構筑競爭壁壘,中小品牌通過差異化存活,而中間地帶的玩家最危險。
從盲目擴張到激進轉型,從忽視性價比基本盤到高端化水土不服,呷哺呷哺的核心問題在于未能在消費趨勢變化中找準自身定位,讓自己走在了最危險的中間路線上。
對于呷哺呷哺而言,當務之急是重新梳理品牌價值,找到精準定位。消費者要的不是絕對低價,而是“支付的價格與獲得體驗相匹配”的質價比,呷哺呷哺需要找到屬于自己的“黃金平衡點”。
【紫金財經】由數位資深媒體人創辦,長期關注新經濟及TMT行業!文章發布于紫金財經網、手機網及相關小程序,并在微信、微博、專欄以及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等40多家主流媒體平臺同步更新。
經觀 · 第十四屆內容創作者榮譽會員
虎嗅F&M創新節作者團成員
經觀 · 第九屆(2023)內容創作者榮譽會員
2021年度百準指數最具成長力創作者
2020年最具商業價值新媒體
2020年度天極網最佳出品人
2019年新浪財經頭條年度榮譽作者
經濟觀察報VTime · 新橙獎
2019天極網年度影響力獎
美通社年度優質合作媒體獎
法律顧問:北京也迪律師事務所
知產保護:北京儲正智庫科技有限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