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國際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在當地時間4月2日下午,上線題為“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發病4.5至24小時內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療”的原創性論文。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醫生嚴慎強、周穎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大二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樓敏為唯一通訊作者。腦卒中(中風)是全球致死率、致殘率居高不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腦梗死)約占80%,而用溶栓藥物溶解血栓、恢復血流的靜脈溶栓法是目前指南推薦的急性期特效治療方式之一。然而,該療法嚴格受限于癥狀發作后4.5小時內,否則出血風險會顯著增加。現實中,許多患者因癥狀不典型或送醫延誤,從而錯過“黃金時間窗”。累及延髓、橋腦等關鍵生命中樞的后循環卒中約占缺血性卒中的20%,癥狀隱匿、易被誤診,且病情進展迅猛、死亡率極高,如何降低這類患者的致殘率、死亡率并改善預后?能否突破傳統的4.5小時限制?是全球神經科醫生的共同難題。
據了解,這項研究自2022年啟動,覆蓋了全國30家醫學中心,納入234名后循環卒中患者。研究結果顯示,在發病24小時內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后循環卒中患者,其殘疾率顯著降低,治療90天后無癥狀比例從25.6%提高到了39.1%,相對治愈率提高了53%,同時顱內出血風險和死亡率并未增加。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一位評審表示:“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循證醫學證據,突破了超時間窗靜脈溶栓的傳統限制,并可能促使未來進一步探索溶栓治療在后循環卒中的應用,也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未來有望影響治療指南的更新。”樓敏表示,靜脈溶栓的適用時間從傳統的4.5小時延長至24小時,讓更多患者有機會獲益。同時研究也為無法接受血管內機械取栓治療的患者提供新選擇,為其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藥物溶栓替代方案。
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