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受生活水平和衛生條件的限制,蛔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非常高。小小寄生蟲,不僅會造成孩童食欲下降、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一旦蟲子進入肺部、膽道、胰腺、闌尾等部位,還會引發各類相關疾病。
目前,一名因蛔蟲飽受肝膽管結石折磨大半生、歷經三次手術仍未能根治的七旬老人,在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醫院接受第四次手術,徹底解除了多年頑疾。
▲患者及家屬特意送上錦旗和哈達,感謝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團隊
72歲的張老先生出生在四川農村,后來到西藏當兵,從此扎根雪域高原。大約從二三十歲開始,他就會不定期出現腹痛、發熱、惡心、嘔吐的癥狀,實在扛不住了就去打幾天吊針。
直到2012年退休回到四川老家病情再次發作,才到醫院進行系統檢查,被診斷為“肝內外膽管結石、膽囊結石”,做了“膽囊切除、膽道探查、部分肝切除”手術。此后,老人舊疾再度復發,先后于2020年和2022年,在四川達州和成都又做了兩次“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
▲術后復查CT及MR均顯示無結石殘留。(左術前,右術后)
“最后這次手術做完還不到半年,又復發了”,據老人回憶,這次惡心、嘔吐、畏寒、發熱、腹痛、黃疸的癥狀不僅發作頻繁而且癥狀加重,他不得不每個月都到醫院進行消炎、補液等治療。如此折騰下來,吃不下、睡不好,人也瘦了二三十斤。
▲術后復查CT及MR均顯示無結石殘留。(左術前,右術后)
不忍老人晚年生活如此痛苦,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家人陪同老人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于2025年3月20日來到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醫院首席專家吳金術教授處就診,隨后被收入膽道外二病區住院。
入院進一步完善檢查后,老人被診斷為“肝內膽管結石、膽總管結石、膽管炎”。隨后,吳金術教授與病區主任陳晨帶領王永剛副主任醫師、張凝樂主治醫師等進行詳細的病情討論,并制定完善的手術方案和應急預案后,于3月27日為其施行手術。
由于多年肝膽結石病史,老人的肝硬化以及膽管壁靜脈和膽管周圍靜脈曲張的情況都十分嚴重;膽管口嚴重狹窄,只留下約6mm的縫隙;還有嚴重的膽道出血。此外,由于病程長達數十年,又歷經了多次手術,老人的思想包袱很重,甚至做好了手術不成功“犧牲”的準備。再者,因長期使用各類抗生素,現有的抗生素能否起作用,術后會不會出現二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也是醫療小組需要面對的難題和挑戰。
▲術中取出結石54克
在吳金術教授、陳晨主任的指導和麻醉科、手術室的配合下,王永剛副主任醫師、張凝樂主治醫師團隊在常規入路進入右肝不可行的情況下,“雙管齊下”,僅切除極少的硬化肝臟,找到最佳入肝途徑,并在硬鏡+軟鏡的加持下,順利解除肝膽管高位狹窄,并取出重約54g的結石;同時將整形形成的寬大肝膽管盆與腸道進行吻合,從根本上解決了將來結石再發、再次堵塞膽管的可能。
術后復查CT和MRI均顯示:無結石殘留,無狹窄。在胡霞紅護士長帶領的護理團隊的精心呵護下,老人恢復順利,術后第三天就下床活動,術后一周恢復正常飲食,并于4月8日康復出院。
▲吳金術教授帶領醫護團隊祝賀患者康復出院
“膽道蛔蟲是原發性肝膽管結石的重要原因”,吳金術教授介紹,詢問病史了解到,患者小時候曾感染蛔蟲,經常出現腹痛癥狀,且從未徹底驅蟲,這就為他的肝膽管結石頑疾埋下了禍根。吳金術教授解釋:蛔蟲具有喜歡“鉆孔”和“喜堿不喜酸”的特性,通常寄生在腸道內。當人體出現一些異常情況如胃腸功能紊亂、膽道功能失調時,蛔蟲就可能逆行進入膽道,其殘體、角皮、蟲卵等在膽道內引起局部的炎癥反應,膽汁中的堿性成分如膽鹽、膽紅素等圍繞這些異物沉積,就會逐漸形成膽結石。而且蛔蟲在膽道內活動還可能造成膽管黏膜的損傷,影響膽汁的正常排泄,進一步促使膽石形成。
吳金術教授提醒,預防腸道蛔蟲病引發肝膽結石等相關問題,要注意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避免攝入被蛔蟲卵污染的食物和水;在食用蔬菜、水果時,要確保清洗干凈;對于兒童等易感染人群,要定期進行驅蟲治療。如果懷疑有腸道蛔蟲癥或者出現腹痛、黃疸等疑似膽道疾病的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人民醫院 梁輝 張凝樂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