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美國候任國防部長海格塞斯,在播客節目中拋出一則驚人論斷:若中美爆發海戰,美國10艘航母將在20分鐘內,被中國高超音速導彈“團滅”。這一言論不僅引爆全球軍事輿論,更將這位前新聞主播出身的防長候選人推上風口浪尖。
在特朗普重返白宮的政治背景下,這番言論究竟是戰略威懾的煙霧彈,還是技術代差的真實寫照?其背后折射的,正是美國對華軍事博弈的深層困境。
一、爭議防長:從新聞主播到五角大樓的“跨界神話”
海格塞斯的任命本身即是美國軍政史上的“奇觀”。作為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其軍事履歷僅限于國民警衛隊基層服役經歷,既未參與高層戰略制定,亦無實戰指揮經驗。特朗普選擇他的核心邏輯,或許在于“絕對忠誠”而非專業能力。
海格塞斯長期吹捧特朗普的軍事決策,甚至將暗殺蘇萊曼尼的行動稱為“軍事天才之舉”。這種政治任命模式,暴露了美國軍政體系在民粹化浪潮中的異化:軍事決策權正從專業將領向政治忠誠者轉移。
而海格塞斯的“20分鐘航母團滅論”,本質是這種異化的產物。他宣稱的“美軍兵棋推演全敗”“中國海軍規模已超美國”等觀點,雖部分基于現實(如中國造船產能為美國230倍),卻刻意忽視美軍全球基地網絡與核威懾優勢,凸顯其言論的片面性與煽動性。
二、技術代差:高超音速導彈與航母霸權的生死博弈
盡管海格塞斯的履歷備受質疑,但其關于中國導彈威脅的核心論點,卻非空穴來風。中國“東風-26”導彈射程覆蓋關島,速度達10馬赫以上,可實施“航母殺手”式的飽和打擊。
據推算,10個東風導彈旅齊射,一次可發射360枚導彈,可擊沉3-4艘航母,40分鐘內可二次裝填。理論上,如果一次齊射上千枚,確實能擋得住10艘航母。但這僅限于理論上,現實中戰況非常復雜。
需要注意的是,傳統反導系統對高超音速武器攔截成功率不足10%,美軍現役“標準-6”導彈難以應對。而且中國的“偵-控-打-評”一體化作戰體系,可實時定位航母編隊,并通過衛星、無人機與055驅逐艦協同制導,實現多波次精確打擊。
從成本上看,單枚東風-26造價約2000萬美元,而一艘尼米茲級航母造價高達百億美元,不對稱消耗戰令美軍難以承受。所以,美軍對此感到焦慮也不奇怪了 。
三、未來啟示:超越“航母神話”的軍事革命
海格塞斯的言論,本質上是對“航母霸權時代”的悼詞。中國軍事科技的崛起,正推動戰爭形態從“平臺中心戰”向“體系破擊戰”轉型。福建艦搭載的殲-35隱身戰機與攻擊-11無人機,055驅逐艦的“雙波段雷達+鷹擊-21”組合,標志著中國已構建“非對稱殺傷鏈”。
而美國的回應,卻仍困于傳統思維,暴露了創新能力的匱乏。而海格塞斯的“20分鐘預言”,無論虛實,都已達成雙重效果:對內為美軍爭取預算制造輿論,對外向中國傳遞威懾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