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之家注意到,4月7日,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邦人壽”)高管隊伍出現調整,原總精算師、首席客戶官張敏已獲批擔任公司副總經理。
目前,在友邦人壽的高管陣容中,張敏的背景相對獨特。他是少數擁有集團層面實戰經驗的高管之一,且與新任董事長張曉宇有著相似的教育背景和職業軌跡。而這種相似性或許預示著張敏的職業發展將沿著張曉宇的路徑,邁向更高的層級。
慢熬技術派、快打業務牌
官網履歷顯示,張敏, 1979年生,其2001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3年獲得北美精算師資格認證,并為北美精算師協會會員、中國精算師協會會員。現任友邦人壽副總經理兼首席客戶官、首席健康業務官。
圖中人物系 張敏
張敏于2001年7月加入原美國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此后,便一路穩步晉升。2001-2016年,從精算部職員逐步成長為經理、資深經理、助理副總裁、資深總監,以及財務精算師等職。2016-2023年,張敏先后擔任原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總精算師以及友邦人壽總精算師。2024年1月,張敏任友邦保險集團區域業務發展總監。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張敏任友邦人壽首席客戶官。
目前,友邦人壽高管團隊目前共有17人,其中副總經理多達11位,總經理職位仍待官宣。近年來,副總經理崗位變動頻繁:2020年9月張煒履新,2021年7月姜利民、黎曉穎、劉立民三人同月上任,2023年4月沈子昌、張穎、郭杰聲、劉興科四人加入,2024年4月谷剛、12月楊一辰相繼獲任,2025年3月張敏也躋身其中。
其實,新任副總經理張敏與現任董事長張曉宇展現出一條較為相似的職業軌跡:兩人均為復旦大學數學系校友,且均在友邦的精算領域深耕多年,積累了深厚的專業基礎后,又先后轉向業務條線發展。這一現象,或折射出友邦保險在人才培養上的某種戰略偏好。
張曉宇2000年加入友邦,張敏晚一年入司,兩人均以精算師身份開啟職業生涯。張曉宇在2011年出任友邦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暨業務發展總監,兩年后升任中國區首席市場官,2017年出任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友邦保險在中國內地的運營與管理。
相比之下,張敏在精算領域深耕了22年之久,直到2024年初才首次跨出精算領域,調至友邦保險集團擔任區域業務發展總監,負責支持泰國、柬埔寨以及緬甸地區的業務發展,此后進一步擔任友邦人壽首席客戶官,并于今年3月晉升為副總經理。
這種"精算師→業務管理者"的晉升路徑并非偶然。隨著保險業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兼具精算專業素養與業務開拓能力的復合型高管正成為行業稀缺資源。友邦通過系統性地將技術骨干輸送到業務一線,精準地填補了保險公司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管理斷層——即“懂業務的不懂產品,懂產品的不懂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2024年業績強勁增長、后續持續性待考
從業務發展來看,友邦人壽近年來的增速在行業內格外醒目。2024年,其保費收入達到718.37億元,同比增長18.2%。相比之下,同期國內幾家主要壽險公司——國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人保壽險的保費收入分別為6717億元、5028億元、2388億元、1705億元、1060億元,增速分別為4.71%、7.79%、2.44%、2.78%、5.34%。在整體行業增速趨緩的背景下,區域擴張戰略正為友邦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數據來源:年報及2024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2024年四季度,公司先后獲批在安徽、山東、重慶、浙江四地籌建分公司,這些GDP總量達27萬億元的經濟大省為其打開了約1億人的潛在客戶市場。至此,友邦在中國的經營區域已覆蓋14個省市,潛在客戶群體擴大至3.4億人。這一戰略性布局不僅解決了長期制約其發展的地域限制問題,更為后續增長儲備了充足的空間。
在舊準則口徑下,友邦人壽的凈利潤表現波動劇烈。2022年投資收益大幅下降,2023年保險責任準備金增提金額同比大幅上漲123億元,導致連續兩年凈利潤大幅下滑。然而,2024年公司業績迎來顯著反彈,償報口徑凈利潤達到84.04億元,較上一年實現翻倍式增長。償報數據顯示,2024年友邦人壽綜合投資收益率高達13.9%,債券和股票市場的雙重浮盈極大抵消了較低利率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
數據來源:年報及2024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從發展質量來看,友邦保險中國業務的新業務價值增長達到20%,這一成績背后,是代理渠道的雙位數增長以及銀行保險合作伙伴關系的顯著提升。同時,新業務價值利潤率上升4.9個百分點至56.1%,這一提升主要得益于產品結構的優化——從儲蓄型產品向具有稅務優惠的退休產品進行了積極的組合調整。
顯然,2024年友邦人壽業績亮眼,但展望2025年,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為其業績持續性蒙上了陰影。2024年股票市場的意外超額收益為友邦人壽的投資端增色不少,但隨著外部環境動蕩加劇,2025年想要復制同等水平的投資收益,已近乎奢望。與此同時,盡管其代理人渠道仍具優勢,但主打的保障型高價值產品利潤率下滑的壓力依然存在。在規模擴張的道路上,如何平衡產品結構與盈利能力,將是其發展的關鍵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