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振濤
作為國內唯一掛牌上市的公募機構,“公募第一股”中郵基金的一舉一動備受市場關注。
“619.03億”,“598.74萬”,這是中郵基金2024年財報中的兩個重要數據,前者是公司的公募管理規模,后者是公司去年的凈利潤。
對比數據可知,中郵基金的公募管理規模去年增長了30多億,增幅達5.75%,而凈利潤卻從2023年的7000多萬元下降91%至590多萬元。兩個重要數據的一增一減,形成鮮明對比。
中郵基金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上市,9年的時間,凈利潤波動較大,在2023年扭轉下降的情況之后,去年又再度下滑,下滑幅度上市以來最大。
發生了什么?
凈利潤下滑91%,受什么拖累?
觀察中郵基金的產品結構,2024年,中郵基金在固收領域發力,憑借債券型產品規模增長帶動了整體公募規模的增長。
Wind數據顯示,2024年末,中郵基金的債券型產品規模為441.04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了75.07億元。債券型產品規模占總規模比達71%。
相比固收類產品的增長,中郵基金的權益類產品卻沒有提升。Wind數據顯示,2024年末,中郵基金股票型產品規模僅0.59億元,較2023年末幾乎沒有變化,混合型產品規模為137.84億元,較2023年末下降近23億元。
此外,中郵基金旗下目前沒有被動性的ETF指數產品,相比于去年部分公募機構抓住市場機遇布局指數產品而提升規模,中郵基金似乎錯失了去年權益領域的機遇。
與規模增長形成對比的是中郵基金去年的核心業績數據下滑,這是中郵基金被市場關注和議論的焦點。
數據顯示,2024年中郵基金營收為3.7億元,同比下降25.78%;實現凈利潤598.74萬元,同比下降91.60%,營收與凈利潤雙雙下降。
拉長周期,中郵基金去年凈利潤是繼2023年業績增長后的再次下滑,下滑幅度也是中郵基金上市以來最大。
Wind數據統計顯示,中郵基金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以來,營收增速從2015年的86.77%下降至-25.78%;凈利潤增速從2015年的101.35%下降至-91.60%。
什么原因拖累中郵基金凈利潤大幅下跌?
觀察中郵基金的財報,主要是管理費用下降和子公司利潤大幅下降所致。
管理費用是公募機構營收的主要來源。2024年,中郵基金收取的管理費用為2.44億元,占到營收的69.89%,同比下降17%。
對于管理費用的下降,中郵基金表示是行業降費帶來的。據中郵基金發布的相關公告,早在2023年,中郵基金就下調過20只權益產品的費率至1.2%。
權益類產品費率下降,中郵基金依靠固收產品來穩定管理費用,但是固收產品相對權益類產品費率較低。因此,該基金在固收類產品費用占比提升的情況下,管理費用仍出現下降,影響了營收。
對于利潤的大幅下降,中郵基金表示主要是本期母公司及子公司首譽光控凈利潤同比減少。
首譽光控是中郵基金控股的投資管理子公司,中郵基金持有51%的股權。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首譽光控凈利潤虧損5368萬元,而2023年同期,該子公司盈利3853.60萬元。合并報表后,子公司的虧損沖擊了母公司的利潤,帶來了凈利潤的下降。
整體來看,中郵基金雖然規模增長,但是管理費用的下降以及子公司的大幅虧損,帶來了經營業績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郵基金的公募規模在去年實現增長,但是相比公募行業和同期的部分同類機構發展緩慢。
規模增長較慢,老牌公募如何追趕?
中郵基金成立于2006年8月,距今成立18年之久,是國內一家老牌公募公司。2024年末,中郵基金的公募管理規模為619.03億元,相比2015年上市時年末的高峰789.30億元相比,是處于整體下滑的情況。
Wind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4年9年時間,公募基金行業整體規模呈現上漲趨勢,總規模從9.11萬億元增長至32.24萬億元,增長了2倍之多。
將中郵基金上市以來的規模發展與行業整體對比來看,中郵基金沒有跟上行業整體增長的腳步。
此外,2006年,公募市場包括中郵基金在內共計有5家公募機構成立,分別是中郵基金、信達澳亞基金、中歐基金、諾德基金、金元順安基金。
從規模對比來看,wind數據顯示,2024年末,中歐基金規模突破5000億,信達澳亞基金規模突破1300億,諾德基金規模為376億元,金元順安基金規模為327億元。中郵基金的公募規模發展好于諾德基金和金元順安基金,但也明顯輸于中歐基金和信達澳亞基金。
觀察中郵基金的發展,規模增長緩慢的背后,一方面是中郵基金依靠固收產品,權益類產品的規模提升較慢。
以股票型產品為例,wind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末,中郵基金的股票型產品規模曾達245億元,數量達5只。此后,無論從數量還是規模上,中郵基金的股票型產品大幅下降,很長時間只有1只產品,規模也不足1億元。
在權益類領域的布局較少,中郵基金可能錯失權益類領域的部分機遇,進而錯失提升規模的機會。
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失也影響了中郵基金的發展。早期成立之初的中郵基金旗下有較多的知名基金經理。比如任澤松、鄧立新、許進財等,他們三人曾被稱為“中郵三劍客”。基金經理任澤松在2013年管理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奪得公募冠軍,而被稱為“公募一哥”。
再比如,廣發基金知名的基金經理劉格崧也出道于中郵基金,并且在中郵基金管理的產品業績也比較優異。
不過隨著公司發展,這些優秀的基金經理都相繼離去。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7日末,中郵基金旗下基金經理為21人,行業平均數為23.80人,低于行業均值。2023年初至2024年末近兩年時間,中郵基金離任5名基金經理,新聘任3名基金經理。
其中,有著“中郵基金權益一姐”稱呼的國曉雯在2024年6月離任,她在中郵基金任職7年時間,管理規模曾高達百億,最高回報曾超100%。
整體來看,中郵基金需要在鞏固自身固收方面優勢的情況下,而進行多元化發展,加強權益類產品領域的布局。同時,也更加需要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人才,來追趕公募行業發展腳步,提升發展。
對于中郵基金2024年經營業績,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