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蘋果記者Mark Gurman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蘋果幾乎不可能將iPhone的生產線遷至美國本土,Gurman指出,若iPhone在美國投產,將面臨兩大現實困境:
產能受限:美國缺乏成熟的電子制造生態,供應鏈效率遠低于亞洲地區,可能導致iPhone產能大幅縮減;
成本飆升:美國勞動力成本高昂,蘋果需支付符合當地標準的薪資,最終成本將轉嫁給消費者,迫使iPhone售價上漲。
他強調:“蘋果的商業模式依賴于規模經濟與成本控制,美國的生產環境顯然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針對蘋果其他產品線,Gurman進一步分析稱,無論是Apple Watch、AirPods還是Mac電腦,這些品類均為小批量生產,無需海量工時與勞動力,在美國本土生產缺乏經濟性。
行業分析師補充指出,美國科技制造工廠的建設周期長達4-5年,且當地缺乏支持大規模電子制造的基礎設施與熟練勞動力。例如,芯片生產雖在亞利桑那州有試點項目,但規模有限,難以支撐iPhone等核心產品的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2月,蘋果曾宣布未來四年內在美投資超5000億美元,包括在得克薩斯州建設人工智能服務器工廠、在亞利桑那州小規模生產芯片。這一舉措被外界視為蘋果試圖通過“本土化投資”說服特朗普政府豁免關稅壓力。然而,Gurman認為,此類投資更多是戰略妥協,而非生產轉移的信號。
目前,蘋果仍依賴中國、越南、印度等亞洲國家完成iPhone的組裝與核心零部件生產。盡管面臨地緣政治與關稅風險,但供應鏈效率與成本優勢仍是蘋果維持全球競爭力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