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上發生了不少大事,其中:
第一件大事:印度外交秘書:印度做好準備重建印中關系
據環球時報報道:“即使重建印中關系之路充滿艱辛,印度政府也做好準備。”《印度時報》以此為題報道說,中印兩國領導人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75周年。印度外交秘書維克拉姆·米什里(中文名“唐勇勝”)當天還出席了中國駐印度大使館舉行的紀念活動。《印度時報》報道稱,印中關系的升溫再次得到充分展示。唐勇勝表示,如果兩國為修復關系取得的“良好開端”能夠轉化為印中兩國人民的切實利益,這樣的紀念活動將變得更有意義。
兩國都是人口大國、發展中大國、全球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造業、基礎設施、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具備天然互補性。合作不僅能為彼此打開市場、降低外部依賴,也能在全球南方國家中形成更有力的話語權,避免被西方單邊規則綁架。更重要的是,在當前全球格局劇烈變動、美西方大搞“小圈子”政治的背景下,中印的和解與協作,是對抗地緣風險、推動全球穩定的重要砝碼。
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
印度總理莫迪在做客萊克斯·弗里德曼播客節目時談及印中關系。他強調兩國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并認為雙方應通過對話解決問題。“我們強調對話,而不是紛爭。”莫迪表示,只有通過對話,才能建立符合兩國最佳利益的穩定合作的關系。他認為,兩個鄰國之間出現分歧是正常的,對話是確保分歧不會演變為爭端的唯一途徑。莫迪相信,雖然印中雙邊關系因邊境緊張局勢而出現“五年斷層”,但兩國關系中的“信任、熱情和活力”將逐步恢復。
第二件大事:提供“科研庇護”,歐洲加快引進美流失人才
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本屆政府上臺后削減科研經費,導致不少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歐洲,他們中不少人已經開始在歐洲尋找工作機會。與此同時,很多歐洲國家也向這些美國人才敞開懷抱,希望從中獲益,推動歐洲科技創新。有西方媒體表示,大約100年前,歐洲才是全球科學中心,但二戰之后,美國卻成為歐洲科學家的聚集地。現在一些歐洲國家看到了扭轉跨大西洋人才流失方向的機會。
特朗普(資料圖)
一名擁有美國和歐盟雙重國籍的著名傳染病研究人員,計劃在未來幾個月重返歐洲。這是他在美國工作十五年來,首次認真考慮來自大西洋彼岸的工作邀請。因其計劃尚未最終確定且需保護團隊,這名科學家在采訪中要求要求匿名。他表示影響決定的因素有很多:「留下來抗爭固然是一種選擇。但我必須權衡怎樣的決定對個人、家庭、實驗室、研究項目和心理健康最為有利。
第三件大事:美批準向菲出售F-16戰機,外交部回應
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國務院宣布,已批準向菲律賓出售F-16戰斗機。中方對此有何評論?郭嘉昆對此表示,關于菲律賓與美國的軍事安全合作,中方已經多次闡明了立場,菲律賓同其他國家開展的任何防務安全合作都不應該針對第三方或者損害第三方的利益,更不能威脅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加劇地區的緊張。
F-16戰機(資料圖)
菲律賓盡管正在和美國不斷加強軍事合作,但是這種軍事合作從本質上來說是不平等的,美國目前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數量已經增加到了近10個左右,這種駐軍行為本身就是對菲律賓國家主權赤裸裸的侵犯,而且還會進行對菲律賓的情報搜集以及潛在的干涉內政行為。
不管怎么樣,菲律賓作為一個亞洲國家,理應和周邊國家搞好關系共謀發展,而不是充當其他國家的棋子甚至是炮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