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遵義大捷應該讓很多人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畢竟擊退國民黨重兵,勢必讓我軍戰士士氣大振。
只是其中的慘烈程度,還是他們自己最清楚。
這不在戰評會上,張愛萍將軍不悅,甚至說自己部隊在向紅10團求援時,他們卻見死不救。
而后部隊打到彈盡糧絕,損失慘重。一時間矛頭指向紅10團團長和政委,當時團長張宗遜英勇負傷,具體情況他并不太清楚,直到政委黃克誠站了出來,承認了是他下的命令。
面對如此情況,彭老總也十分不悅,最后給兩人都做出了處罰。可是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竟發展成這樣。后來張愛萍和黃克誠的關系又如何了呢?
1935年,紅軍出擊,在遵義城打的敵軍四處潰散。雖說老蔣占據著優勢,但一些時候還是不給力,常常落得個下風。
見狀,老蔣肯定不能坐視不管,隨之命令下達,必要吳奇偉率部支援。
只是國民黨內部復雜,復雜的人物更不在少數。而吳奇偉就是其一,甚至說是一位讓人想不到的國民黨將領。
首先吳奇偉是軍校出身,打仗上的本領不小,隨著實踐,能力也就逐步提高。只是他與老蔣的關系沒有多好,甚至很多時候,還有些不對付。
這樣一來,老蔣的命令他果真能全然聽?事實證明,當然是不能了。
這不,老蔣讓他支援,他就一直拖著,直到沒有支援的必要,他的目的也就達成了。
不過吳奇偉這樣,老蔣也是有責任的,雖然他是老蔣麾下一員,但得不到重視,吳奇偉自然不會為其賣力,相反嫌隙還會逐漸加深。
后來令吳奇偉沒想到的是,隨著他與其他友軍部隊的距離拉開,反倒是給我了我軍機會,于是毛主席命令下達,紅三軍團的部署便迅速開始。
紅三軍團擔任重要的正面阻擊任務,勢必要將吳奇偉所率部隊殲滅,以減小敵軍對我軍的威脅。
這時根據組織安排,紅10團安排在老鴉山,而紅11團則在左翼的紅花崗,雙方作戰任務都是重中之重,甚至還關系著此戰的成敗。
而吳奇偉也不是好對付的,自知自己處境,自然要奮力拼一把。
為了突出重圍,他也分析了局勢。而若想要實現突破,他們自然要在老鴉山防線撕開一處,才能達成最后的目的。
于是吳奇偉果斷指揮,將主攻方向確定在了紅花崗,然而緊接著迎接紅11團的便是一場場的激戰。
要知道此前吳奇偉喜歡保存部隊實力,而我軍經過重重險阻,在很多方面肯定是比不過他們的,如此面對敵軍的火力威脅,紅11團只能說撐不了多久。
隨著部隊人數銳減,張愛萍只能從其他方面解決當前棘手的問題,于是他將目標對準老鴉山,甚至親自前往,只為得到紅10團的支援。
張愛萍很多事情都想好了,可是黃克誠不為所動,甚至明確表示,他們的隊伍不能動。見狀,張愛萍更心急的不行,可是黃克誠堅定如此,誰又能改變呢。
最后,張愛萍選擇返回陣地,哪怕是犧牲,他們也要堅持到最后一刻。
可是還是那句話,戰場上的形勢千變萬化,誰又能說得準下一刻會發生什么呢。這不由于紅11團這邊久攻不下,吳奇偉便也急了,隨后轉移火力方向,朝著紅10團駐守的老鴉山發起了猛擊。
要知道黃克誠不支援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我們說了紅11團戰況激烈,紅10團何嘗不是呢。團長張宗遜身負重傷,戰士們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而當時紅10團所保留的不過只有兩個班的隊伍。
如此一來,他們若支援了,老鴉山主峰應該怎么辦?還有黃克誠得到消息,說敵人快撐不住了,這樣一來,他的決定難免受到影響。
而后隨著敵軍炮火襲來,紅10團終是沒有守住,而且老鴉山失守,紅花崗自然也岌岌可危。
最后沒辦法,我軍派出了干部團,最終拿下了最后的勝利。
可以見得,戰場上的局勢變化很快,即使吳奇偉曾占據優勢,但還是落得個敗仗。瞬間沒了底氣,也就沒有優勢可言,最后敵軍兩個師終是被殲滅。
因為這一戰,張愛萍和黃克誠確實鬧了不小的矛盾,但站在黃克誠的位置而言,他不過也是為大局考慮罷了。
當時彭老總甚至撤了他們兩人的職,不過當彭老總將當時情況了解清楚后,不久就恢復了他們的職位。
不管怎樣,他們都是在為革命斗爭貢獻,出于局勢考慮,也便會有自己的主意。
而他們兩人早在井岡山時期便相識了,同在紅軍隊伍中,黃克誠展開政治相關工作,張愛萍則展開發展、建設等工作,總之都在為革命而戰,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盡可能的做出貢獻。
后來經過此事,兩人之間的關系自然有所變化,不過對彼此的能力大家都是認可的。而后隨著抗日戰爭爆發,兩人按照組織的命令,終是再次搭檔作戰。
當時是在新四軍重建后,黃克誠擔任了第三師師長,而張愛萍還是第三師9旅旅長。黃克誠可以說非常看重張愛萍,后來他便上任副師長,這樣一來,兩人的工作關系推進,對對方的態度又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可以說他們兩人的性格有差別,但又能形成很好的互補,工作上一些時候能達成共識,但一些時候還是會生氣,不過就事論事,事情過去了,他們的關系也便恢復如初。
甚至說他們之間相處的方式,只有他們最清楚,無論如何,這份革命戰友情都應該逐步加深的。
新中國成立后,他們奔赴不同工作崗位,見面的次數也少了許多,但這份經歷過戰火的革命友情不會變。
直至黃克誠晚年病重,張愛萍是那十分不舍的一員,他時常去看望,更關心著老師長的身體情況。
黃克誠將軍和張愛萍將軍都是革命的一生。
解放戰爭時期,黃克誠繼續相關政治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在湖南展開建設工作,他關注著農村工作,為社會的安定貢獻力量,同時生產、文教等事業在他這里也是重中之重。
1955年,他是我國開國大將。
而張愛萍將軍在1948年時,被委以重任,開始著手海軍組建工作,要知道張愛萍可是連游泳都不會,但毛主席等人對他十分信任,上任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后,他自然沒有辜負期望。
很快著手全新建設領域,并緊鑼密鼓的籌備起來,隨著發展、壯大,只為盡快投入實踐,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還有我軍當時海軍落后,可用的力量十分有限,張愛萍全局考慮,將困難一一解決,只是很短的時間,海軍人才等便匯集了不少,隨著裝備等的配備和加持,我黨海軍終是有了可觀的發展。
1955年,張愛萍是我國開國上將。
革命的勝利,正是有他們力量的加持,無論發生過什么,他們之間的革命情誼都是從戰火中走來的,這份戰友情,便怎么都不會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