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忠孝仁義,這是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下來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時至今日,這些美德仍然被當做道德標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思想指導作用。而在這些傳統美德當中,多次被人們反復提及的便是孝道。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到今天的新時代國家,中國上下5000年的文化傳承從未斷絕,孝道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部分,更是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三教合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對孝道文化有著怎樣的影響?孝道文化在這一時期又煥發出了哪些新的特征?
主流思想,順應時代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當中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從誕生之日起,就已經包含了孝道的主流文化特征。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宣揚儒家思想。他所創造的這門學說在當時并未包含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但隨著學說思想在人群當中的傳播范圍增加,其精神內核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不斷順應統治者以及時代發展的需求。
孟子和荀子在繼承孔子的儒家學說時,提出了“仁義理智信”的新觀念,并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觀念逐漸灌輸到社會思想當中。三綱五常的標準,讓儒家學說逐漸演化為了新的社會道德規范。
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學思想就成為了社會主流思想。這一社會地位隨著時代的變更和思想內涵的不斷豐富而逐漸穩固,但與此同時,新的時代特征也不斷被吸納到儒學思想體系當中。
到達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合一的社會趨勢讓儒學的主流地位受到了威脅。儒家學說的傳播者在如此復雜的社會背景之下,必定需要通過變更思想內涵和豐富思想內容,使之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
而儒家思想的孝道文化這一方面,也在前朝的基礎上傳承和創新著。
說到孝道文化,眾所周知,漢朝是極其注重這一文化內涵的。漢朝官僚選拔制度當中的察舉制,就得衡量被考察人員對于孝道文化的實踐。這一道德標準在東漢時期尤為盛行,甚至逐漸走向極端。
孔融讓梨這個美德故事的主人公孔融,最后被曹操誅殺。而曹操殺他的理由,正是孔融疏于踐行孝道。曹操殺人的理由我們不知是真是假,但他既然以孝道為理由,這就足以證明,孝道在此時已經成為了為人子女基本的道德標準。
《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印證了這一觀點。而孝道在不斷傳播的社會氛圍當中,也有逐漸向愚孝這個極端轉變的趨勢。
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年間,儒學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戰。為了迎合大眾的需求,這一思想學派當中的孝道文化更是被不斷強化。于是“郭巨埋兒”“黃香扇枕”“臥冰求鯉”等故事,不再被局限在書本之上,而是真正成為了一種實際存在的社會現象。
根據《晉書 陳壽傳》記載,陳壽父親生病時,他并未親自侍奉在父親的病床前,而是指使婢女為父親制藥。陳壽母親去世時,他也并未親自回到家鄉為母親奔喪。
就因為這兩件事情,陳壽被認為是天大的不孝子。他在政治生涯當中分別經歷了兩次清算,他終生的仕途與個人生活都非常坎坷。
這一類被社會公序良俗認定為不孝的人,即便身上擁有再大的才華,也終身不會受到上層統治者的賞識和重用。統治者以孝治天下,所以必不可能任用一個與他們的統治理念相違背的人才。
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道德體系不斷強調孝道文化,這也就意味著其他方面的道德標準會不自覺地被忽視。
眾所周知,底層人士在魏晉南北朝這樣的混亂時代生活十分艱苦。易子而食,交換妻子,這樣道德淪喪的事情在這個朝代屢見不鮮。
他們雖然會把生活的屠刀對準孩子和妻子揮下,但他們卻從不會傷害自己的父母。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具有極高的道德標準,這只能彰顯他們在道德品質上的缺失。
光去注重和弘揚孝道文化,是沒有辦法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素質的。很顯然,當時的儒學體系并沒有思考到這么周全的方面。
佛教傳入,講究因果
在這一時期,從外來國家傳入到中國本土的佛教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佛教流派在中國社會的流傳過程當中融入了很多中國文化特色,并且也在為了適應時代需求而不斷做出改變。
強調孝道文化,弘揚孝心思想,正是佛教流派本土化的體現。
佛學講究因果關系,強調善事和惡事所帶來的輪回。“善因結善果”,正是佛學流派在宣揚孝道文化時的核心理念。
推崇佛學之人認為,孝順父母是西方極樂世界給予的旨意。在踐行孝道文化的過程當中,人們也就是在用實際行動為自己埋下一顆善的種子。
而這之后產生的一系列良性反應,有可能會為你的生活帶來直接的影響,也有可能會反饋在你的子孫后代身上。
那一時期史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大孝子辛繕在母親生前盡心盡力侍奉,拼盡最大的努力去滿足母親的一切愿望。而母親去世之后,他也盡最大可能為母親操辦了一場體面的葬禮。
辛繕的孝心感動了上天,不久以后,就有一只鳳凰在他家周圍盤旋,棲息在了他的家中。
鳳凰是祥瑞的象征,鳳凰的到來直接給予了辛繕在現實世界當中的庇佑。從此以后,辛繕的生活蒸蒸日上,他本人的人生結局也十分美滿。
之所以會有后來的好運,正是因為辛繕在此前種下了極大的善因。而鳳凰的到來,其實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算是一種良性的反饋。這份反饋,正是佛教文化所強調的輪回思想的體現。
所以,佛教文化對孝道的詮釋會更宏觀一些。它不僅涉及到了滿足現實社會的需要,而且還涉及到了對后續生活的影響。
而佛教文化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改變,更多的還是為了去迎合中國人民的思想需求。在中國的社會文化土壤當中,孝道文化已經逐漸成長為了一顆參天大樹。
為了盡可能地融入到中國的現實社會里,佛教文化就必須要把這一門獨特的文化特征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當中。所謂文化傳播,不就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嗎?
當然,佛教文化的受眾始終還是沒有超過儒家學說。我國本土的主流思想的地位,并不是那么容易撼動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若干年的現實融合,佛教思想在我國人民心目當中的地位也不斷提高。時至今日,它仍舊對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產生著影響。
道教思想,追求長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中,除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之外,另一項能夠與之相提并論的,便是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在詮釋孝道文化時,雖然也在強調為人子女在現實生活中對父母的侍奉,但更多地還是將思維聚集到了虛無縹緲的層面。
他們講究追求長生,所以在這一學說看來,子女對父母最大的孝道就是幫助父母追求長生,促成父母實現長生的狀態。
這一看起來有些虛無縹緲的觀點,其實跟道教文化早期的思想淵源有關。道教文化脫胎與道家思想,但又并不能完全與之畫等號。道教文化更多關注的是現實生活以外的世界,關注的是精神層面的追求和永恒的體驗。
于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孝治天下的社會背景下,道教文化便強調用幫助父母追求長生來實現孝道。
而他們所提倡的具體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尋找長生不老之靈藥,例如子女親自為父母煉丹,例如子女幫助父母修煉。總之,這些被道教文化涉及到的層面,全在現實世界之外。
道教文化為孝道文化樹立了一個更高的理想目標,而這個目標看起來也更加遙不可及。所以總的來說,它并不能完全滿足統治者進行思想控制的需要,也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對人民群眾的實際日常造成多大影響。
所以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下,道教文化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也逐漸被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所壓制。
不過道教文化的生命力卻是不斷延續的,一直到明朝時期,它又煥發出了新生。
當然,它的精神內核也在不斷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改變。不僅僅是道教文化,任何一個學說流派都是這樣。
結語
孝道文化歷來是中國人十分注重的文化傳承方面,也一直都是各項學說中被談論的重點。從漢朝開始,孝道二字就被放置在了一個更高的社會層面之上。經過多年的時代演變,孝道文化被賦予了更多內涵。而在三教合一成為社會潮流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的學術流派又分別對孝道文化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