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作為新興戰略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更是一個具備萬億市場規模潛力的產業。盛邦安全董事長權小文告訴鈦媒體APP,保守估計2028年以前,中國低空經濟的規模就將突破萬億規模,“甚至有可能在2025年就能提前實現。”同時,中國民用航空局的預估數據也顯示,到2035年這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5萬億元。
應用場景豐富,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各地紛紛將低空經濟作為未來產業布局的重點和經濟發展新賽道。據統計,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至少有30個省(區、市)把低空經濟有關內容寫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
以點看面,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施“蓉城星海”計劃,全球首顆在軌AI超分商業衛星“蓉漂號”升空入軌,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產業園開工建設,成功入選工信領域首批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
山東省兩會期間,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委副書記、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周鵬飛指出,泰山區搶占衛星互聯網、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實施國星宇航“城市星鏈”、英視盛華衛星星座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打造衛星互聯網之城。
在權小文看來,低空經濟之所以受到了各地方政府及企業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在低空經濟這個大產業中,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在他看來,“從低空經濟載荷的角度出發,目前已經具備了幾十種類別的低空飛行器,適應了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并且很多場景都能幫助企業降本。”
權小文向鈦媒體APP介紹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場景。首先,在城市治理方面,通過無人機/無人飛行器,可以對城市進行違章建筑巡查、建筑工地巡查、占道經營巡查等基礎的城市巡查工作,并通過數據可視化大屏實時傳輸,結合AI技術后,還能對問題點位進行智能分析,并盡快處理,通過構建實景三維數字孿生底座,為城市治理降本增效。
權小文與鈦媒體APP分享了四川成都的一個案例,他介紹到,成都就有部分區域利用無人機實現了城市級運營,“在區域內部署了33個機庫,每個機庫可以覆蓋方圓三公里的范圍,”權小文指出,“通過無人機可以巡查到區域內是否出現違停、是否有一些應急事件需要處理等問題,并將拍回來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構建了三維的數字孿生城市底座。”
低空經濟不再“高高在上”,已經有不少應用場景和案例涌現,在權小文看來,低空經濟的發展,不僅是帶動了諸如無人機、無人飛行器在內的眾多硬件設備的產業的發展,更將帶動算法、軟件、通信產業的發展,“中國無人飛行設備硬件在國際上目前也還是處于領先地位,硬件已經不是低空經濟重點的突破口,通信、核心算法、軟件才是。”權小文指出。
衛星互聯網是低空經濟的重要“拼圖”
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通信基礎設施體系的構建尤為重要。低空經濟的發展,除了要依仗于4G/5G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之外,衛星互聯網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補充。
“從目前通信網絡布局上看,還有很多地方沒有4G、5G信號覆蓋,但是飛行器需要飛過這些地方,沒有信號或者信號不佳的話,可能造成飛行器的安全事故,而衛星互聯網‘無死角’的覆蓋,能補足這些沒有信號覆蓋的地方,從而成為低空經濟基礎設施重要的‘拼圖’。”權小文如是說。
比如,在使用無人機完成縣域快遞投送的過程中,當飛行器飛過山岳或野外樹林時,有很多地方是4G、5G信號沒有覆蓋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就需要通過切換信號,利用衛星互聯網對無人機進行操控。“這個時候,無人機就相當于一個衛星互聯網終端,用于接收衛星信號。”權小文指出。
不過因為一些技術原因,導致目前的衛星信號接收裝置仍然體積較大,而在權小文看來,如何優化制造技術,讓衛星接收裝置的體積進一步縮小,從而縮小整體無人飛行器的體積,增加續航。
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外不同廠商發射的低軌衛星的信號接收規制不盡相同,呈現出“七國八制”的態勢,這也導致了如果飛行器想要“無死角”的接收到各個衛星公司的信號的話,就需要在飛行器內裝置多個信號接收裝置,而這也進一步導致了飛行器體積的增加,同時也導致了飛行器制造成本的上升,對此,權小文告訴鈦媒體APP,立足國內,目前還需要有關部門成立協會或者成立類似國家數據局的單位,統一信號制式,“這樣才能讓飛行器的體積變得更小,制造成本更低,也能在飛行器真正普及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權小文強調。
低空經濟安全只有“0%”和“100%”
就目前發展來看,低空經濟的通信基礎設施仍存在一些掣肘,尤其體現在安全方面。
從政策規定上看,目前國內對無人飛行器的管控較嚴,需要經過多年的測試,并拿到適航證才可以真正投入使用。對此,權小文告訴鈦媒體APP,低空飛行器的安全只有“0%”和“100%”,因為一旦發生安全事故,輕則造成經濟損失,重則會造成社會負面影響,“這也是為什么當下很多地方低空經濟還只是試點,并沒有完全鋪開的原因之一。”權小文進一步指出,“因為全國范圍內已經出現無人飛行器墜毀的事件,這也讓很多地方政府對推動這件事(低空經濟),更加謹慎。”
而這些風險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硬件、軟件、通信。硬件層面,設備廠商制造的飛行器硬件的可靠性,應對惡劣天氣等能力是對硬件設備的考驗,不過這點上,目前我國的飛行器制造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軟件層面,主要是針對無人機內部拍攝數據的安全,因飛行器飛行過程中,存在可能拍攝到涉密區域的風險,而保障這部分拍攝數據不外泄,以及整體飛行器內部軟件系統的安全可控是當下軟件層面,低空經濟面臨最大的挑戰。
相較于硬件與軟件層面的安全,通信安全更為復雜,且就權小文對行業觀察總結,目前很多公司都是希望先“用上”,對于無人飛行器運行過程中的通信安全意識相對較薄弱。
從目前低空經濟安全趨勢上看,低空經濟的網絡安全風險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兼容性、通信可靠性、非法飛行以及網絡安全等多方面均存在潛在威脅。
近年來,關于衛星互聯網和低空經濟的安全事件也屢屢發生。例如,無人機與其控制模塊—遙測系統之間的通信缺乏接入身份認證和數據防泄漏機制,容易被黑客假扮成控制者并發送飛行指令,利用漏洞奪取控制權,同時屏蔽合法主人的指令,對飛控進行反向控制。利用漏洞,黑客還能侵入軟件包,改變導航點,更改飛行數據等。
以無人飛行器通信安全為例,關鍵通信系統如飛行器控制鏈路、導航系統、空中交通管制、數據鏈和應急通信等,均可能遭遇信號干擾、傳輸延遲、連接中斷、數據失真及安全漏洞等多重可靠性挑戰。
在權小文看來,確保通信過程中的安全是低空經濟能否良性發展的關鍵。在眾多安全技術之中,加密技術是當下解決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的最佳手段。與傳統衛星網相比,衛星互聯網在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傳統衛星網絡不存在跨網傳輸,只要確保本地中繼站與衛星之間的通路安全即可,”權小文指出,“而衛星互聯網不同,因為是點對點的鏈接,衛星互聯網更需要確保跨網絡的,多端側的通信安全,這點對于安全的要求會更高。”
利用加密技術就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從現階段技術發展來看,使用先進的加密算法對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機密性和完整性是確保衛星/航空器通信的不二之選。這其中,加密技術可以包括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和哈希函數等,根據具體需求和應用場景選擇合適的加密方式。
服務器在地面環境中的物理安全也是低空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尤為重要的一點,“相較于衛星互聯網領域而言,無人飛行器的服務器更容易被入侵,或者出現誤操作、異常操作等風險,物理層面的安全對于低空經濟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權小文強調。
在與權小文的對話中,他多次表示,雖然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低空經濟,讓低空經濟有了質的飛躍,快速逼近萬億級別的市場規模,但在一些關鍵的技術,尤其是通信和安全兩個方面,仍有不小的挑戰,而解決好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是低空經濟能否真正長遠發展的關鍵和基礎。(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張申宇,編輯丨蓋虹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