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現如今我們的國家正在大步朝著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邁進。法治的思想,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的法治思想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之中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倡導以律法作為治理國家的標準,這種“法學”的思想,構造了我國最早的法制體系,并且對中國兩千余年的法律體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崇尚制定嚴明的法律來治理國家。整個國家的人,都要服從于法律的權威之下,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特權階級。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著名的那一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便是出自法家思想。
雖然法家的思想,沒有辦法真正地做到完全公平公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年代,法家思想的進步性和超前性,幫助中國社會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型,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至關重要。
法家學說興起之后,在其影響下,誕生了封建專制主義的大一統王朝——秦朝。讓中國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的新階段。
即便漢武帝之后的歷朝歷代君王都以儒學為尊,然而真正實行的卻是“外儒內法”,法家思想才是封建社會上層建筑中的重中之重。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動蕩是法家思想發展的源泉
那么法家思想是如何誕生起來的呢?法家思想的誕生,和春秋戰國這個大動蕩大發展的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周平王東遷洛陽之后,中國社會實際上便已經進入了春秋時期。
這一時期,周王室的實力一落千丈,周天子的權威盡喪,這就使得許多實力強大的諸侯,有了不臣之心,紛紛想要稱王稱霸。
為了爭奪霸主的地位,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導致了頻繁的戰亂。統治秩序的混亂以及社會的動蕩,完全摧毀了西周初期由周公旦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禮樂制度。所謂“禮崩樂壞”便是對這種亂象的最好詮釋。
到了戰國時期,這種亂象就越發加劇了。春秋時期,雖然禮樂制度崩壞。不過西周王朝畢竟存在了四百余年,這種禮樂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即便戰亂摧毀了這種制度,但人們多少還會受到禮樂制度的約束。春秋時期那些大國諸侯想要稱霸都必須打著“尊王攘夷”又或者是“以王命討不庭”的口號,來彰顯自己對于周天子的尊敬。
可到了戰國時期,人們對禮樂制度最后一絲殘余的敬畏,也消失了。這一時期,禮樂制度的崩壞更加嚴重,周天子被當成了軟柿子,是個諸侯都能羞辱他一下。甚至還出現了秦國國君問鼎周天子的名場面。
各諸侯國內,卿大夫搶奪公室權力的事情更是頻頻發生。
在這種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一些有識之士,便開始反思究竟為何會造成如此亂象。這便誕生了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中,各門各派都對當時的社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整套的系統的理論。而法家誕生之后很快就從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受到了各國統治者的強烈歡迎。
最早的法家思想實際上起源于齊國。西周建立后,周天子便大量地分封自己的親戚、貴族以及功臣為諸侯。
歷史上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西周的姜太公姜子牙,就是齊國的第一任國君。姜太公被分封到齊國之后,便在齊國上下實行禮法并用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邏輯清晰且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
因此齊國也成為了各諸侯國中,法家思想的先行者,他們的思想被時人稱為“齊法家”。隨著時間的推移,齊國的法治思想一直傳承了下來,成為了齊國歷代國君遵循的治國之道。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賢臣管仲,便是用這一套具有鮮明法家思想特色的制度,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管仲在傳承齊國歷代先君治國之道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自己的法治思想加以改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管仲學派”。
百家爭鳴出現之后,齊國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法家思想的發源地。“管仲學派”的思想也成為了最早的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在社會上流傳開后,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產生了很大影響力。在當時那種動蕩的社會環境下,的確需要有法家這樣以法律作為治理國家標準的思潮出現,來重新搭建社會秩序。
很快戰國各國都效仿起了齊國的法家思想,在自己的國家進行變革。這便是史書上說的“戰國變法”。比較有名的像吳起、商鞅、申不害和樂毅等人都是法家學說的忠實粉絲。在他們的推動下,帶有法家色彩的變法很快就在各國開展了起來。
法家思想的踐行者——商鞅變法
事實證明,法家思想的出現,的的確確是符合時代的潮流,順著歷史的車輪的。變法不僅使得各諸侯的國力強大了起來,還推動了中國社會封建因素的出現,讓原本已經瀕臨崩潰的奴隸社會直接走向了滅亡。從政治、經濟以及思想上全方位為封建社會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那么法家思想,對戰國時期的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呢?首先是政治方面。對于吳起和申不害這幾人的變法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但是商鞅變法肯定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
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后,商鞅便遵循著法家思想在秦國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商鞅最先變革的就是土地制度。西周的時候實行的是井田制,全國上下的土地都屬于周天子和公家所有,禁止私人買賣。
進入春秋之后,這種土地制度便難以為繼,大量的農民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這種情況下,各國為了自己的稅收,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了土地的私人買賣。
商鞅的變法,直接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在國家層面上允許了土地自由買賣。這種改變,完全擊垮了奴隸制社會的基礎。在新的土地制度下,社會上慢慢滋生出了封建因素,封建社會的雛形逐漸出現了。
除了土地制度上的變革,商鞅在行政制度上的變革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商鞅吸取了西周滅亡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的教訓。
在秦國的地方管理實行縣制。由中央政府派官員負責地方上的大小事務,地方官員直接對中央負責。
這一變革的影響,想必大家翻閱史料時,都有看到過。縣制的推行,取代了西周的分封制。
而秦朝建立后,縣制又發展成為了郡縣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地方行政制度,甚至直到今天也意義非凡。
但除了這一個為大家所熟知的影響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影響鮮為人知。夏商周時期,中國雖然進入了階級社會,但是此時社會的發展程度還遠遠不夠,遺留下了許多原始社會時期的習慣。
就比如說血緣紐帶關系。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那些分封的人多多少少都跟周天子沾親帶故。縣制實行之后,這種血緣紐帶關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也是社會文明程度進步的一大表現。
法家學說代表的是當時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商鞅本人也是新興地主中的一員。在地主階級出現之前,社會上只有那些貴族才有資格掌握權力。
一些腰纏萬貫的地主,空有財富卻沒有辦法更進一步,進入官場掌握權力,普通百姓更是入仕無門。
針對這一情況,商鞅在秦國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實行獎勵耕地和軍功的爵位制度。這也就意味著那些原本依靠分封制獲得權力的舊貴族,如果沒有為國家做出貢獻,就無法一直待在特權階級的位置上。
反之,一些擁有財富的大地主和普通百姓,則可以通過這一制度被授予爵位,成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貴族。
總而言之,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無疑是進步且超前的。在他主持變法之后,秦國很快就從一個偏僻小國,一躍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最后更是滅亡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王朝秦朝。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法家思想順應了歷史的潮流。
法家學說對思想層面的影響
法家觀念作為一種思想,對社會的影響當然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基礎”的政治經濟方面。法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另一大貢獻,就是影響了戰國時期人們的傳統觀念。
百家爭鳴之前,禮樂思想告訴人們要尊卑分明,嚴格遵守各個等級規定的禮儀。百家爭鳴時,儒家學說更是想要復興禮樂制度。
法家學說的出現,打破了禮樂制度的陳舊觀念。法家學說認為,人性本惡。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并且是沒有辦法改變的。無論對一個人進行什么樣的教育,人的本性都會讓他最終選擇不擇手段的去獲取利益。
《商君書》中寫道:“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佚...此民之情也”商鞅對于人的本性看得很透徹,人永遠都不會滿足現狀。如果餓了就會去找食物填飽肚子,累了就會找機會透露。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趨利避害才是人的本性。
結語:
因此,法家學說鼓勵人們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利益。站在法家學說的立場上,儒家學說以及其他派別“忠君愛國”的思想根本站不住腳。人與人的關系之間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益。
所以法家學說鼓勵人們去追求利益,而不是踐行所謂的仁義道德。這種思潮也取代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了戰國時期教育觀念中的主流。
法家思想極大地改變了戰國時期人們的傳統思想,從此重利思想便成為了中國社會上一種經久不衰的潮流。
參考資料:
《韓非子》
《商君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