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星鏈”低軌衛星互聯網系統在俄烏戰場上充分展現了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價值與前景,尤其在與各類多域無人系統結合后,使烏軍具備了遠超其軍事信息化建設水平的超視距作戰能力。2022年2月底,SpaceX為烏克蘭緊急開通了免費星鏈服務,并支援了首批“星鏈”地面終端天線,但只能支持靜止狀態下的通信;2022年10月,SpaceX宣布“星鏈”終端具備動中通能力,隨后俄烏戰場上出現大量集成“星鏈”終端天線的無人系統。
中大型旋翼/固定翼無人機都具備集成“星鏈”動中通終端的能力
俄烏戰場上提供服務的大多是“星鏈”V1.5和V2 mini衛星,其本質是部署在近地軌道的Ka/Ku頻段轉發中繼器,使用戶可以通過部署的天線終端連接進入商用互聯網,進而支撐作戰單元在戰術邊緣區域接入作戰信息網,實現與后方指揮控制節點的互通互操作。“星鏈”系統憑借大容量、低成本、高速率、低時延、廣覆蓋、抗干擾的特點,與各類無人系統結合后,在俄烏戰場上展現出各類創新戰法。
SpaceX“星鏈”系統工作原理
“星鏈”+無人機
2022、2023年就有大量報道稱,烏軍地面作戰人員在戰場前線,搭建以“星鏈”系統為核心的無人機監視點位。地面作戰人員位于“星鏈”系統無線路由器覆蓋范圍內,操作各類無人機升空抵近偵察監視俄軍陣地,并實時將數據回傳指揮中心“三角洲”(Delta)態勢感知與戰斗管理系統。烏軍大量炮兵和遠程火力目標指引任務,都是依靠“星鏈”+ISR無人機組合提供精確的定位信息。控制鏈路為:
無人機飛手需要處于“星鏈”終端覆蓋范圍內
受無人機系統無線通信距離限制,無人機飛手及地面作戰人員需要靠近前線布置“星鏈”終端。2023年之后,隨著大量具備動中通能力的“星鏈”終端運抵烏克蘭,烏軍開始進行無人機適應性改裝。
第一種是在6-8軸大型植保無人機Baba Yaga(有效載荷10kg左右)上集成“星鏈”mini終端,天線配合電源模塊僅重1.3kg,并且已集成Wi-fi路由功能,使體積大大降低的同時,功率也大大降低,普通12V的家用充電寶就能提供所需電力。烏軍通過“星鏈”遠程控制Baba Yaga無人機,投擲反坦克地雷、82mm迫擊炮彈等,多次成功打擊俄軍戰線后方20-30km目標;將火力有效載荷換為信號中繼器,可以使FPV的打擊范圍也擴大數十千米。控制鏈路為:
俄軍繳獲的Baba Yaga無人機,頂部集成“星鏈”終端
烏軍改裝的四旋翼無人機集成“星鏈”終端
第二種是在各類改裝的商用固定翼無人機上集成“星鏈”終端,遠程控制其完成ISR、擲彈和自殺式襲擊任務。據稱烏軍在2022年12月,在“星鏈”信息支援下,控制Tu-141“雨燕”無人機突襲700km,低空滲透至俄羅斯薩拉托夫州恩格斯軍用機場和梁贊州佳吉列沃機場,投擲多枚炸彈造成俄軍裝備損失和人員傷亡。有研究表明,基于“星鏈”系統機會信號(SOP)與慣導(INS)的組合導航技術,可使中遠程無人機在GNSS信號拒止或受強干擾的復雜電磁環境下,仍能保持亞米級的定位精度,并且可以有效修正慣導形成的累積誤差。從2024年開始,俄軍發現擊毀繳獲的烏軍固定翼無人機基本都安裝了“星鏈”終端。
俄軍在克里米亞擊毀的固定翼無人機安裝“星鏈”終端
“星鏈”+無人艇
烏克蘭國防情報總局(GUR)于2024年初首次公開披露基于“星鏈”系統的無人艇集群作戰體系,這一創新性作戰樣式對俄羅斯黑海艦隊構成系統性威脅,僅2024年1月至2月期間,烏軍依托該體系成功實施6次重大突襲行動,累計擊沉俄軍“伊萬諾維茨”號導彈艇、“凱撒·庫尼科夫”號登陸艦等10余艘主力艦艇。
在“星鏈”系統加持下,烏軍作戰人員可以在數百公里外對無人艇集群的實時操控,依托艇上的光學/紅外傳感器與激光測距儀構成的多模態感知體系;形成“人在回路”精確控制能力,控制艇上武器完成交戰。無人艇集群之間還可以通過“星鏈”系統實現“云上組網”,完成一系列自主編隊航渡等簡單任務。
烏軍各類無人艇都集成了“星鏈”終端
2025年初,烏軍在“馬古拉”V5無人艇(Magura V5)上進行了更多改裝,依靠“星鏈”系統的通信和控制能力實現多種海上作戰用途,如加裝火箭彈、巡飛彈、FPV無人機、防空導彈等多類型小微型武器,執行對海打擊、對岸突擊、海上防空等作戰行動。2024年12月,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表示,烏克蘭偵察兵使用搭載R-73導彈的“馬古拉”V5無人艇成功摧毀一架俄羅斯“米-8”直升機;2025年1月,烏海軍使用搭載在無人艇上的FPV無人機摧毀了俄羅斯兩套“鎧甲-S1”(Pantsir-S1)和一套Osa短程防空系統;3月,烏海軍從無人艇上放飛FPV無人機,在克里米亞打擊了俄軍遠程預警雷達和低空補盲雷達,甚至還直接打擊S-300V的發射車和搜索雷達。控制鏈路為:
烏軍無人艇FPV襲擊克里米亞俄軍預警雷達
烏軍無人艇FPV襲擊克里米亞俄軍S-300V防空反導系統搜索雷達
“星鏈”無人作戰模式分析
“星鏈”系統支撐無人作戰的最大優勢,是通過密布的低軌衛星提供大速率、低時延、大容量、廣覆蓋的“動中通”渠道,使無人系統在缺失軍用通信手段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互聯網接入后方的指揮控制信息網絡。然而目前“星鏈”系統仍無法做到高速率、大容量的衛星直聯,還需要借助“星鏈”終端傳輸上下行信號,而且Wi-Fi路由覆蓋范圍十分有限,實際無法應用于無人集群控制。受體積、質量、功率限制,也只有中大型無人機、無人艇才能集成安裝“星鏈”終端。
因此短期之內可以判斷,“星鏈”支撐的無人作戰模式大致分三種:
一是直接操控無人系統執行高危任務,無人系統通過“星鏈”實時接收后方指令,直接執行各類高風險軍事行動,如戰場前線ISR、物資運輸、彈藥投擲、戰術突襲作戰以及自殺式目標打擊等。
二是武器平臺遠程控制,將無人系統定位為模塊化武器搭載平臺,作戰人員通過“星鏈”終端實現遠程武器系統操控,依托星鏈網絡的高帶寬、低時延特性,可實時完成目標鎖定、火力參數裝訂及多型武器的發射控制。
三是異構通信中繼網絡,著重發揮無人系統的通信節點功能,后端通過“星鏈”系統實現與指揮中樞的高可靠連接,前端采用傳統無線電與FPV無人機群、無人艇集群、巡飛彈群等裝備建立戰術級通信鏈路。(北京藍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君彪,吳靜,趙飛,等. 俄烏沖突中無人機作戰運用情況及啟示 [J/OL]. 現代防御技術, 1-10.
2. 沈利榮,李守兵,孫海峰,等. 基于Starlink機會信號/INS的組合導航方法 [J]. 導航定位與授時, 2024, 11 (02): 72-82.
3. 張家奎,李曉東,周河宇,等. 俄烏沖突中無人艇作戰運用的分析研究 [J]. 數字海洋與水下攻防, 2024, 7 (06): 616-6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