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人民大會堂早已成為中國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他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要的決策,承辦了許多重要的會議。
而這樣一座有名的建筑,它的施工速度卻可能超乎了許多人的想象,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人民大會堂的建成歷史。
中國人口總數相當之多,況且又是由人民當家做主,所以每次國內一召開重大的會議,那么參與會議的人員如何安置,在哪里舉辦會議。
都是非常嚴苛的問題,新中國還沒成立的時候,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共產黨領導班子,在研究國內未來發展規劃的時候。
他們就深受沒有足夠的場地舉辦會議的困擾,1945年的時候,那時候是第七次的全國代表大會。
看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毛澤東同志有一個期盼,希望能夠建造容納一萬人開會的大禮堂,這樣更多的群眾也能參與進討論。
不過,由于當時國內的局勢還不安定,所以這件事情就一拖再拖,哪怕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內的重點還是放在發展上面。
因此,雖然有建造一座容納萬人的大禮堂的目標,但是時機一直不合適,而毛澤東主席也一直掛念著這事。
新中國成立之后,人們對于發展的渴望是極為強烈的,為了滿足群眾的需求,國家制定了許多發展規劃。
五年計劃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完工的時候,全國人民都發自內心的感到了激動。
人們清晰的意識到了,跟隨共產黨的領導的話,一定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一定能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圖景。
人民群眾想要更清晰地聽見共產黨的指揮,共產黨也想要采納更多人民群眾的意見,因此,建造萬人大禮堂提上了日程。
恰恰好1959年是新中國成立10周年,那是普天同慶的日子,為了紀念新中國走過了這十年,為了慶賀中國成立了十年。
國家決定建設許多重要的設施,其中,萬人大禮堂也赫然在列,并且對于這些設施完工的時機,國家也下了死命令。
在1959年的10月1號之前,這些設施必須完工,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民族文化館,軍事博物館等等。
在這些建筑里,人民大會堂無疑是最晚施工的,直到1958年的時候,國家才確定,建設萬人大禮堂。
目標已經清晰了,但是萬人大禮堂應該怎么設計,由于面積實在過于廣大,國內是沒有參考經驗可以遵循的。
為此,北京市規劃局還特意派人前往了莫斯科,想要在那里學習萬人大禮堂的修建方式,然而,國外的經驗真的能夠滿足國內的需求嗎?
在一開始,人們對大禮堂的功能分區就相當清晰,不僅要承擔禮堂的功能,還要滿足宴會廳的效果,同時還需要成為人大常委的辦公樓。
為了完成這三個功能,但是又不顯得擁擠,所以一開始禮堂的面積預算就相當大,足足有70,000平方米。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的話,70,000平方米的面積足夠了,但是大禮堂代表的是中國的水準,會成為國內最高級的禮堂建筑。
一旦想到禮堂背后的意義如此重大,許多設計師也束手束腳了起來,要知道啊,當時為了修建大禮堂。
國家可以說是發文件,把國內最有名的30多位建筑師聚集在了一起,比如吳良鏞等人,他們代表的是當時國內最高的建筑師水平。
然而,就是這30多位設計師,在看到國家提出的要求之后,同樣感覺非常難辦,最終絞盡腦汁,他們向國家提供了三個設計方案。
而且只有兩個方案,滿足70,000平方米的預算,最后一個方案,對人民大禮堂的面積估算,是70,000平方米的兩倍還不止。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經過商議,周恩來總理最終選擇的就是這個面積最大的建筑方案,面積足足有171,800平方米,那么工程量也會急劇增加。
光說這個面積的話,許多人或許沒有概念,在大家的想象里,故宮作為皇宮,皇帝的居所肯定是相當恢弘的。
然而人民大禮堂的面積,已經遠遠超出了故宮的有效建筑面積,即便到今天也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禮堂。
說回修建的話題上,人民大會堂修建的時候已經1958年了,要趕在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前完成,想要慢條斯理的規劃,然后再修建顯然是不可能了。
為此,人民大會堂選擇了非常獨特的建筑方式,一邊實地勘測一邊設計,同時施工團隊也要一邊施工。
要知道,施工之后,想要反悔重新修建,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這也就對建筑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們不僅要保證人民大會堂的美觀性,還要在設計的時候留有一定的余地,保證之后要修改也不至于一切推倒重來。
同時建造人民大禮堂的時候,也不能因為時間緊就隨意敷衍,作為以后國家的標志性建筑,成為國家以后接待外賓的地方。
那么人民大會堂的結構安全也要格外注意,不能因為一些輕微的地質災害就造成垮塌,那對國際上的聲譽是致命的。
在設計的時候格外看重安全問題,這并不是草木皆兵,光說人民大禮堂的挑臺,二層伸出了29米,3層也伸出了22米。
如何規劃結構,保證負重之后挑臺也穩定,成為了給施工人員的嚴峻考驗,而且人民大會堂不能是一次性建筑。
國家的計劃是人民大會堂作為標志性建筑會使用很久,對于這一點周恩來總理特意強調了,使用年限不能少于350年。
這樣下來,面積,施工時間等一系列因素組合在一起,讓人民大禮堂的修建不再是一個城市的任務,而是要全國性的動員。
值得慶幸的是,全國各地的人們都熱烈支持大會堂的修建,不僅有18個省市和自治區的優秀工人前來參與工作,還有國內的500多家工廠晝夜不停地生產配件。
當然,優秀的志愿者也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完成這樣一項龐大的工程,每天施工人數平均下來足足有1.4萬人。
在施工任務最緊急的時候,呆在工地上的工人數量足足達到了35,000人,這些數量還沒有算義務勞動的志愿者。
有了群眾的支持,人民大會堂的修建肯定是不用擔心了,不過如何設計依然困擾著施工人員,作為體積龐大的人民大會堂。
光是大會堂的高度就有30米,這種高度的建筑按照經驗和水平,一般會做成前低后高的形式,然而,這個選擇卻被無情的否決了,最終決定采用水天一色的建造方式。
同樣被否決的,還有宴會廳的設計,由于來者是客,雖然客人的身份有別,但是,國家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如果把宴會廳設計中間高兩邊低的話,那么來賓仿佛就有了主次一般,作為國家來說,這是不太合適的。
為了按時完成人民大會堂的修建要求,工地的青年們還開發出了許多效率極高的工具,比如李瑞環木工青年突擊隊,他們就開發出了推車式的地板刨。
原本處理好人民大禮堂地板需要45天的時間,可是由于新型地板刨的出現,只用了八天半時間就完成了工作。
這樣的優秀工人在人民大會堂修建期間數不勝數,他們晝夜不分,兢兢業業的為人民大會堂能夠按時完成努力著。
終于在1959年的時候,人民大會堂順利完工,在完工的時候,國家的許多領導人來視察工作,其中就有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等。
當時的人民大會堂還有許多工人在進行著收尾的工作,看著那些工人認真工作的樣子,毛澤東同志深受感慨。
恰好當時人民大會堂沒有名字,毛澤東同志先是親切的詢問了工人們怎么稱呼,有的工人叫他大會堂工地,有的工人叫大會堂,還有的人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
不過,毛澤東同志覺得最后一個名字太長,前面的名字怎么看又怎么不合適,思考再三之后,才提出了人民大會堂的建議。
畢竟,國家是屬于人民的,大會堂也是屬于人民的,毛澤東同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素來把人民為重中之重。
提出這樣的名字,也就不那么讓人驚訝了,畢竟,毛澤東同志可是一個在人民呼喊毛主席萬歲的時候,可以大聲且激動的回應人民萬歲的領導人呀。
直到今天,人民大會堂依舊是中國極為重要的建筑,許多會議依舊在那里舉行,在新聞播報,我們也經常能看見人民大會堂恢弘的影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