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有座凌云山。聞名世界的樂山大佛,就背倚著凌云山。凌云山有九個峰,在九峰之間,還有一個與樂山大佛相連的宏大佛像石窟群 —— 東方佛都。
東方佛都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四川美術學院一群老教授集體創作,主持建造的是時任雕塑系主任的馮宜貴教授。馮教授是劉開渠大師的關門弟子,也正因這層關系,東方佛都與當代中國雕塑奠基人劉開渠大師結下了緣分。
劉開渠出生于安徽淮北的普通農家,自幼便對雕刻展現出濃厚興趣與天賦。青年時期,他遠渡重洋,前往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深造。在歐洲,劉開渠接觸并研習了西方現代雕塑藝術,尤其對羅丹雕塑藝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回國后,正值抗戰時期,他懷著滿腔愛國熱情,投身于抗戰題材雕塑創作,用作品激勵民眾的抗日斗志,喚醒民族精神,如《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以生動的造型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彰顯了中國軍民不屈的抗戰精神,成為那個時代的精神象征。
新中國成立后,劉開渠主持設計并創作了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墻,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以宏大的敘事性和精湛的雕刻技藝,將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節點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成為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不朽經典。?
時光流轉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東方佛都的設計構想方案經馮宜貴教授送往北京,請導師劉開渠指導。對佛教藝術和民族文化造詣頗深的劉開渠,看到方案后十分興奮,當場就給出指導意見,并欣然同意擔任東方佛都的藝術顧問。不僅如此,大師還提筆為東方佛都的大門題字。更為難得的是,他將自己一生唯一創作的一尊佛像捐贈給東方佛都,后來,這尊佛像還獲得了趙樸初老先生題詩贊譽,稱該雕塑作品為“最后莊嚴”。?
在東方佛都建造過程中,馮宜貴等教授們傳承了劉開渠大師的藝術理念,將寫實風格與傳統雕塑技法相結合。一尊尊佛像在他們的巧思與妙手下,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劉開渠大師創作的佛像,更是憑借端莊的佛陀姿態和精致入微的細節處理,展現出深厚的藝術功底,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讓每一位前來參觀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藝術與宗教融合的魅力。?
憑借著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東方佛都在規模、藝術價值與文化影響力上持續攀升,被國內外知名權威專家廣泛贊譽為“中國第五大石窟群”和“美學圣境”。?
如今,東方佛都已然成為樂山的文化地標,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劉開渠大師的這尊佛像以及他為佛都的付出,更成為佛都文化的一部分,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它時刻提醒著人們,正是這些藝術家們的努力與奉獻,才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寶貴的文化財富,推動了中國石窟藝術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中實智庫)
編輯:楚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