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3月31日的福建福鼎,春寒料峭。此次福鼎茶區行已近尾聲,料峭的風雨卻仍裹挾著刺骨的寒意,不肯輕易退場。“多聊茶”創始人楊多杰——這位日本中國茶研究所的掌舵人,似乎體恤我這個“老弱殘兵”的疲憊,特賜了半日清閑,或者是有意給我留出在鍵盤上敲打文字的時間。午膳過后,我們便驅車去探訪那座沐千年風雨的古剎——資國寺。
寺院的建筑群錯落有致,卻又不拘一格。大雄寶殿的飛檐翹角刺破雨幕,天王殿的門檻已被香客的膝蓋磨得發亮。鐘樓與鼓樓相對而立,沉默不語,想必是在等待那晨鐘暮鼓的時刻,因為它們相信“暮鼓晨鐘喚醒夢人”。這些建筑歷經千年風雨,每一塊磚石都浸透了時間的味道,不是那種腐朽的氣息,而是一種沉淀后的清冽。
忽然,我在寺內看見兩塊碑石。一塊上面寫著“佛教國際友好寺院紀念碑”,旁邊還有一行曲曲折折的韓文,像是一串被雨水打濕的腳印;另一塊上面寫著“世界禪茶文化論壇永久會址”,雨水順著碑面流下,那些文字便顯得愈發清晰,也愈發遙遠。顯然,這家寺院已經“國際化”了。我不禁想起自己多年前的一番議論,關于東亞共同文化圈的構想。漢字、佛教、儒教,這些看似古老的三個符號,竟能在現代人的心中激起如此微妙的共鳴。
轉過一道回廊,“資國禪茶院”的匾額赫然在目。那字寫得極有筋骨,墨色似乎還未干透。旁邊是“禪茶文化研究中心”,玻璃門內隱約可見幾排書架,上面整齊地碼著書籍。我想象著那些研究者伏案疾書的樣子,他們的筆尖是否也沾染了這寺中的茶香?
我知道,佛教從印度經中國傳入日本,演變出了禪宗。而“茶禪一味”,更是日本人認為他們對茶道的最大貢獻,并且“逆輸”回中國。當然,也有人說,是中國唐朝趙州禪師最先提出的“吃茶去”的概念,這個說法到中國宋代被圓悟克勤禪師進一步發展。當初,圓悟克勤禪師還寫下“茶禪一味”條幅,送給了從日本來求學的“入宋僧”。這幅字現在是日本京都大德寺的鎮寺之寶。先不去辨這先后的“首創權”,“茶禪一味,究竟是何意呢?”立在此地,我反躬自問。
我試圖自問自答,那就是說“茶道與禪宗精神相通。”但是,冥冥中聽到一位眼角堆著細密皺紋的老僧說,“也對,也不對。”他指向院中的一株老梅,“看那梅花,可曾想過它為何開花?”
雨水打在梅枝上,幾朵殘花隨風飄落。我想起昨日在太姥山看到的野茶,它們在巖縫中頑強生長,不為什么,只為活著本身。
“茶就是茶,禪就是禪。”老僧的聲音混在雨聲中,“一味執著于‘一味’,反倒不是‘一味’了。”禪語,聽起來總是像繞口令,卻又總能讓人心頭一震。我們這些所謂的文化人,總喜歡給事物貼上標簽,賦予意義,卻忘了事物本身的存在就是最大的意義。
我的視線離開禪茶院,因為雨已經變小。寺中的古柏被洗得發亮,散發出淡淡的樹脂香。我們沿著濕滑的石階緩緩下行,誰也沒有說話。旅游,總是要給人留下思考空間的。
在寺門口,我回頭望了一眼。資國寺的輪廓在雨霧中顯得模糊而遙遠,只有那鐘聲還在空中回蕩,一下,又一下,像是時間的腳步聲。
回想起一路走來的種種:太姥山的云霧,白琳鎮的茶廠,點頭鎮的集市,還有此刻資國寺的雨。這些片段在記憶中交織,如同一泡好茶,初嘗時或許不覺其妙,回味時方知其中三昧。
雨絲斜斜地劃過眼前,將遠處的山巒勾勒得如同水墨。我們上車離去,資國寺漸漸隱沒在雨幕之后。但我知道,那茶香、那鐘聲,已經如同這春雨一般,悄無聲息地滲入了心底最柔軟的角落。我忽然明白,所謂文化,或許就是這樣一種無聲的浸潤,如同春雨之于大地,茶湯之于唇齒,不求速效,只待來日方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