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文化綜合報道】自4月3日起,北京人藝小劇場話劇《我可憐的馬拉特》再度登上實驗劇場的舞臺,用沉浸式的舞美設計打破了傳統的觀演界限,讓觀眾共同參與到演出情境中。
演出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這部由俄羅斯劇作家阿爾布卓夫創作的經典劇作,將三位青年跨越十七年的個體命運置于宏大的歷史敘事中:他們曾在列寧格勒的炮火中相遇取暖,又在時代洪流中分離、重逢,帶著戰爭創傷的三個年輕人,在感情選擇、事業起伏與生活困頓中,經歷了內心的迷茫與彷徨,最終勇敢地找到了未來的方向。雖然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但作品中蘊涵著成長、理想、情感、家庭等許多跨越時代的現實主題。導演林叢以細膩的女性視角,將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積極態度融入整部作品之中,既直面了戰爭的殘酷現實,又通過人物的成長傳遞出溫暖與希望。
演出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演出現場,橫貫舞臺的斷壁殘垣將觀眾席一分為二,相向而坐的觀眾與舞臺中央的演員共同被包裹在戰時廢墟的意象中。王佳駿、陳紅旭、石云鵬三位主演將創作重心聚焦于表演細節的深度挖掘。盡管演員們對文本的熟悉度逐年遞增,主創團隊仍堅持保持最初的陌生感,回歸人物的心理脈絡,通過重新審視角色行為動機,找到更多的表達可能性。
正如馬拉特的扮演者王佳駿說的:“五年的時間讓我們更加成熟了,而人物永遠在青春時代輪回。我們不斷賦予角色新的解讀。就像馬拉特劇中說的那樣,‘在臨死前一天,重新開始生活也不晚。’我們會永遠帶著這樣的使命感去表演。”
演出海報(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這部作品的重新上演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觀眾能以現代視角去重新審視那個時代,思索戰爭對個體造成的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并在其中尋找到勇氣與希望。
據悉,本文演出將持續上演至4月14日。(安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