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文化館的一隅,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一位老人的身上。65歲的陶建偉正低頭專注地創作一幅動物題材的刻紙作品。刻刀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次落下都精準無誤,每一次移動都承載著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陶建偉,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氏烏拉刻紙的傳承人。這門技藝源自滿族,承載著關東地區的民間智慧與美學。他說:“刻紙是源于剪紙的一種藝術形式,但陳氏刻紙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需要在底板上進行精細的刻制,每一次扎進去都要來回移動,這樣才能讓作品更顯入木三分。”
在他的工作臺上,一柄刻刀、一把剪刀,就是他與世界對話的工具。他拿起刻刀,在木板上流暢地游走,每一刀都仿佛在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不一會兒,一張精美且栩栩如生的刻紙作品便呈現在眼前——畫中的動物毛發細膩,眼神靈動,仿佛隨時會躍出紙面。
陶建偉介紹,陳氏刻紙的內容多來源于身邊的美好事物,展現的是關東地區“接地氣”的民間生活和美麗景觀。他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這門古老而精美的技藝。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從年少時的初識,到如今的六十五載堅守,陶建偉與陳氏烏拉刻紙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深知,這門技藝的傳承之路并不平坦,卻始終堅信:“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如今,在他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這項技藝,甚至有海外學子專程前來拜師。
如今,陶建偉的作品已被越來越多人所欣賞。撫摸著刻刀上經年累月的磨痕,他目光灼灼:“我希望陳氏烏拉刻紙能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更多人通過這門技藝,觸摸到關東大地的文化血脈。”
作者:通訊員 孫嘉良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憶遙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