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理性消費不亂貸,合理借貸促發展
新快報訊 記者范昊怡報道 當消費者還在計算去哪家銀行貸款利率更低時,消費貸利率已經悄然回歸理性。4月以來,消費貸市場利率迎來密集調整,此前常見的“2字頭”優惠利率已難覓蹤跡,當前市場主流產品利率集體上調至3%及以上。
記者梳理發現,招商銀行的閃電貸利率由2.58%上調至3.4%、寧波銀行“寧來花”貸款產品從2.49%漲至3.0%,杭州銀行的“寶石貸”由2.7%提升至3.06%,民生銀行的消費貸也由2.65%漲回了3%,而最早開始“卷的”江蘇銀行,甚至刪除了其微信公眾號上之前發布的“新客利率低至2.58%”的消費貸文章。
2025年以來,“提振消費”無疑是經濟領域的熱詞,也成為拉動內需的“及時雨”,各地也密集出臺了一攬子提振消費“大禮包”。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消費性貸款余額已突破20萬億元,部分銀行通過促銷、優惠等方式營銷消費貸款,拓展客戶,個人消費貸正迎來黃金增長期。
然而,部分銀行為了爭搶客戶而形成“內卷”,市場出現了不理性定價的行為。對此,業內專家表示,政策的初衷是為了鼓勵消費,拉動內需。對銀行而言,作為金融活水的政策樞紐,應當平衡好“促發展”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降低利率應該建立在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之上,銀行應合理定價,避免過度競爭導致利率“內卷”。銀行要做好風險的“守門員”和“引導員”,既要積極運用科技手段,提升風險管理的效能,又要及時做好風險提示,引導客戶理性貸款。
專家提醒,消費貸的實質其實是先跟銀行舉債,不管利率再低,未來都是需要還的。對消費者而言,過度的貸款將造成未來的還款壓力,也可能滋生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樓市等行為。對消費者而言,作為經濟動能的核心力量,要時刻繃緊“合規”和“理性”這根弦。在選擇和使用消費貸時,要注意貸款實際用途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警惕出現消費貸資金注入非消費領域等違規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